月球遺跡
各洲的海岸線狀況
在我國由南到北,就有好幾條大斷裂,其中有一條南起安徽盧江,經山東郯城,橫跨渤海而進入遼寧。這些大裂縫帶,都有超基性岩、中酸性岩和火山岩等大量分布而且連續。從古地理業已得知,直到太古代我國東部仍有部分地區處於海水浸泡之中,可見我國東西地勢偏傾和裂陷是與月球初期擠壓密切相關的。再往西南到印度洋西邊,在考察到非洲時,非洲岸邊尤其東海岸並不像歐洲那樣零散,又完全不像是被侵蝕和受自然風化緩慢展平的。據非洲東海岸旅行者的觀察記載,它不僅外形顯得平直,而且離海岸約三四百千米處常常見到像城牆一樣的懸崖,這樣整齊的懸崖,無疑是原始斷裂的痕跡部分被保留下來了。
再向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東非大裂穀,自然早就成了地球上最大的一條裂帶,曾被一些地質學家稱為“地球上的傷疤”,它全長6000多千米,平均寬度達30~40千米,以北縱貫整個東非高原,大大小小的斷裂帶構成了幾十個奇奇怪怪的湖泊。引人入勝的尼亞薩湖,水深超過700多米,更有趣的坦噶尼喀湖甚至深到1400米。這些湖泊又窄又深,很明顯它象征著被擠壓裂縫部分,正是由於原始地殼裂縫的遺痕才構成了這些湖泊。
此外紅海長達六七千千米,但很明顯它也是裂紋,是遠古地殼即非洲與亞洲大陸殼被月球擊破後殘存的另一條深陷的裂痕。有人發現到目前這段裂穀仍然在加寬。此外格陵蘭與歐洲大陸之間的距離也在增大,這可能是由於內部岩漿還在膨脹造成的。因此紅海地區除了水位較深處,受地熱影響水溫比其他區域會更高些,同時紅海也是地球最早的積水聚鹽成分最為複雜的窪地之一。
盡管包括整個阿拉伯半島的西南角,北埃塞俄比亞的阿法三角區以及亞丁灣的不斷擴大分裂,但並不意味這是新海洋的雛形,它們實際上隻是遠古裂跡較近期又繼續鬆散的部分,而不再可能形成大西洋那樣的新大洋。
令人饒有興趣的是,在非洲東海岸的莫桑比克海峽西部有一塊低平原,它的麵積形狀與東部馬達加斯加島麵積形狀極為相似。可見馬達加斯加島原始是非洲東部上的一塊古陸殼,隻是自出現裂紋後基於非洲大陸在地球自轉影響下,隨著陸塊的隋性而分離,從而才出現了莫桑比克海峽。
再往南看,在南極洲北部羅斯海形成的海灣中又缺少了一塊古陸殼,那塊陸殼一部分構成了澳大利亞,另一小部分構成了新西蘭。
再往北觀察,人們同樣還可以發現,亞洲東北角原蘇聯境內的鄂霍次克海,當把勘察加半島遷入後也近於吻合,可見原始上它們是互相連接的部分。
讓我們再往東考察一下南北美洲總體陸塊的裂斷形狀。猛一看南美洲這塊大陸,第一個印象就是它很像一個三角形,如果把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島及部分南極洲放在它們中間,那麼南美洲與非洲就更明顯地證實它們是屬於同一古地殼連接中最近的部分,尤其南美洲是月球原始推擠運動過程中到達最遠的一大陸塊,後期在地球自轉影響下掉隊了,它相對太平洋中心又漂移回來了一段距離。因此它的西部大陸架邊緣顯得格外垂直、窄狹,臨界海溝也必然較深。所以南美洲西海岸形成為地球上高低最為懸殊的地區。
北美洲北部顯著的特點是,形成了世界上大島環抱且多大湖泊的地方,如加拿大哈德遜灣以北的破碎帶,美國與加拿大國界上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執安湖等,這些島嶼和湖泊的形成與東南亞花彩島和非洲湖泊的形成又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們不是擠壓或漲裂所致,而是北美洲向東移動撕裂造成的結果。比各大陸島嶼更小更散碎的陸塊到哪裏去了呢?原始地殼相對更小的破碎塊後期由於地球的自轉,使它們漂向了南極或北極去了。據說很早就有人發現,南、北極都有很多巨大的“散碎礫石”,地質學家們考察了其他許多地方,有一些與當地地質成分結構完全不一樣的大量巨型石塊,即所謂的漂礫,其形狀有的是圓形,有的是多角形。這些龐然大物有的被深深地埋在泥沙裏,有的則分別寄托在層次整齊而深度不同的沙礫之中。對於這些“不速之客”,按英國學者賴爾的見解說:“包括南、北極的巨型礫石都是岩石經過長期剝蝕作形成的,它們最初被凍結在冰層裏,伴隨著冰塊洋流而漂移。在水層裂解後它沉入水底,當海底逐漸變為陸地時,它又重新陷入到沉積層中。至於礫石周圍的砂子,可能是巨礫二次風化的,也可能是鄰近山石河流風化物。”但是巨大的異地漂礫怎樣從堅硬的岩石分解成塊?賴爾時代無法說明,特別在礫石未經風化以前的億萬年前會更為龐大和堅固,根據水的比重和洋流冰凍的情況,是很難把它們撒向南北極的。再則既然是剝蝕,它被運到水裏隻能構成水成岩的薄片,而一層層剝蝕性的風化和水解是根本不可能造成巨型石塊的。
新說認為巨大漂礫根本不是什麼自然風化產生的。它們應該是遙遠古地殼破裂過程中的極小部分,在原始熔岩沸騰的時代,因岩漿比重大於礫石,故而礫石才能漂起來,並在地球自轉影響下逐漸被推向兩極。
據調查,北美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海岸、南美洲的智利、巴塔哥尼亞和南喬治亞島等不少地方,至今還遺留著這些巨大的石塊。
歐洲北部一些海岸邊的海洋裏,也曾發現過一些零碎而又異常巨大的石塊,而且這些石塊最明顯的特征正是花崗岩。因此大礫石就是原始古地殼的組成部分。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曾成功地運用地質力學觀點和方法分析了世界,特別是東南亞的地質資料,發現在亞洲和其他大陸上,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力學性質和地質構造類型。他曾指出:它們的差別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著一定的分布與組合規律的。這些規律不僅清楚地反映出各大陸地殼水平運動有著普遍性,而且還反映出它們與地球整體運動都有著內在聯係。我們認為各種地質、陸塊、地裂的成因,無論從表麵看去怎樣的特別、離奇和難解,但它們總是與整個地球最初期奇遇的破裂與月球的衝擊力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底部
根據地球地質學家們的考察結果,印度洋西部地形切割複雜,都是一些麵積不大的凸凹起伏海底山脈,而東部卻是寬廣的水下平原,平坦的洋底幾乎占據半個印度洋。由此可見月球是從此地開始下滑移動的。
從太平洋考察結果,也發現有海底大平原,其麵積差不多有歐洲的兩倍。曆史上地質學家們曾推測這種深水平原可能是經過地殼下沉到海底的結果。可是這一結論實際上是缺乏地質學上的依據的,而陸地上從來未見到這如此廣大的平原。實際上,當初月球在撞入太平洋地區後,它除了向前移動推裂了南北美洲以外,它還有過自轉式的滑移,這種滑移可能像瓦工泥牆一樣,將地球內部熔岩抹平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後來這部分遺留下來的痕跡就是洋底大平原了。以此也可推測大洋底部,根本不會有與大陸一樣的花崗岩層了。因為月球已經把堅硬的基性玄武岩層推到了別處。
再者基於地球內部存在大量比重大的放射性元素,它們不斷分裂衰變產生的熱量是巨大的,使地球內部向外膨脹。而海洋特別是以太平洋底板塊形式必然向四周伸展,由於新凝結的殼體被壓在原始古地殼下邊,所以二次經過了凝結的殼體板塊愈膨脹,就愈有嵌入古大陸殼下邊的可能,自然看去好像是新板塊俯衝運動插入地幔,同化了地幔,而實際上正是地球內部熱膨脹導致的必然結果。這種運動最容易促使大陸邊緣薄弱的地層摺皺成島弧和海溝,太平洋周圍尤其如此。科學家羅伯特、費舍爾和羅吉·雷維爾在他們的實際考察中進一步證明了太平洋大海溝最早探明不是在中心,而恰恰是在圍繞太平洋成環狀的分布地區,並且邊緣部分最深……
此外人們從考察中觀察到,在大洋內不會存有大陸上那樣厚的地殼,同時大陸上也沒有大洋裏那麼薄的地殼,這一事實很鮮明地證明了大陸之所以厚正是因為有相當一部分是屬於原始古地殼,大洋內地殼是新流溢出來的岩漿凝固形成的,由於時間關係它必然薄一些。
發現海洋裏現在最深的地方,並不在遼闊海洋中央,卻在海洋與大陸交界處,這正是地球內部岩漿由於不斷膨脹向外圍湧溢造成的必然結果,並促使大洋邊緣構成r字形海溝。
曆史上魏格納曾認為今日的澳大利亞、非洲和印度次大陸以至馬達加斯加島等都是被稱為崗瓦那大古陸的分裂部分,並且在其分裂過程中一些小碎塊沉落在印度洋了。可是據最近考察,被稱為破碎的古陸塊構成的洋脊,采出的岩心證明是玄武岩構成,而玄武岩是海洋主要成分,隻有大陸是花崗岩組成。這一發現進一步說明魏格納理論是不能成立的。至於某些洋底雖有岩塊破裂,但決不會是古大陸的裂痕殘跡,它可能是第2次或第3次凝結後又受到小行星撞擊後,古陸殼進一步上升或漂移時導致的新裂解,特別像太平洋底部,由於地幔不斷的湧升,必然把各大陸塊緩緩地推向四方,推湧向上膨起或導致破碎裂解,或流溢出新岩漿構成新的海底。這樣深洋底部的岩石必然顯得比陸地上的殼體岩石更年輕,海洋底部的麵積也自然而然地愈來愈顯得擴張。
也許人們會想到地球上的太平洋區域早在50~60億年前就破裂了。那麼長時間內為什麼洋底至今總還是年輕呢?如有的科學家考察發現在那裏幾乎難以找到1.5億年前的沉積物,甚至8000萬年的沉積物也很少,結合上述問題新的解釋認為,即便有幾十億年前的風化沉積物,它們早就被一次又一次地球內部湧出的岩漿淹沒了。較古老的沉積岩被新熱岩漿壓在了最底部,有可能在放射性元素加熱條件下重新熔化,也可能像石油、煤礦一樣做為古代陸麵上的生物被後期塵埃與泥漿壓在底部一樣,大自然已不可能再是一種固定的自然垂直圈層分布了,各種地質的相互傾壓風化漫沒,必然已是普遍現象了,也可能有的像陸地上的沙漠吞埋良田一樣抹殺一切繁榮過了的痕跡,變成了新的一種起源和假象。最近,有些國家的科學家測定,大西洋新洋殼僅有2000米厚度。而現今大陸殼厚度厚達30~70千米,這充分證明各地區地殼包括海洋內的新殼體,絕對不可能是同一年月生成,一切都有其特殊曆史淵源。
大陸瀑移與海底擴張
50年代發現的古地磁遷移軌跡,普遍認為隻有大陸漂移才能解開這個疑團。在各大洋寬達數百裏的海岸也常常被割斷,這種斷裂一般稱為“轉換斷層”。它證明的正是陸塊在運動。實際上科學家們很早就發現,北極的各個位置在地磁上所描繪出來的點,是隨著時間在變動著的。
著名的德國科學家寇斯奈爾早在1888年就發現,地球南北極有移動現象,並且在各個經緯度上都可以考察出來。因而各地區的地磁等值圖的繪編必須在一定時間內,重新繪製一次,通常每隔5年左右。這就充分說明了,大地位置是不斷變化的,並且大陸塊不斷地向著某個方向漂移。
於是不少學者即以古地磁演變的某些現象出發,特別對某些地區地磁發生和對稱一事極為關注,並由此認定造成大陸漂移的原因是某些大洋收編導致。近年來觀測發現,北美洲西部的聖安德列斯大斷層,它的一部分經過陸地,一部分通過海底,據證實斷層是右旋的,西盤向西北相對錯動。地質學家們經過多年研究一致認為,該斷層在1000萬年期間至少曾錯動了400~500千米。也有的學者認為,由於大西洋的收縮最容易導致大陸移動。據說大西洋海底中脊兩側的地磁是呈對稱的。客觀上來講,單從古地磁發現過的中脊兩旁地磁異常對稱,也並不一定可靠。因為地殼在其曆史上是經過了多次凝結和破碎的。例如現代地質學派中最有名的板塊構造學說實際上至少可以認為,是地球上由於溫度的下降呈現了第3次的普遍凍結,基於各地區古陸地再次上升過程中的不平衡,從而才造成了新的板塊裂痕。而新板塊與舊古陸塊所不等同的地方就在於新板塊的裂解過程中,包含了後期形成的海洋板塊。而在地球奇遇演化初期,那時並沒有海洋,所以在繼承意義上可以說,現代的所謂板塊構造新學說,正是在先前破碎的基礎上,重新凝結又重新裂解的新現實講法。但新構成的板塊,它絕不會太零亂,尤其不能出現類似東南亞花采島式的小碎塊。新學說認為,導致大陸漂移的原因,根本不會是什麼大西洋的什麼膨脹或收縮,當然也不會是出自於地幔對流,而可能是太平洋相對最近幾億年又受到眾多小行星的撞擊……結果引起了地球內部新的猛烈衝動和膨脹。太平洋內的夏威夷就很可能是某星體激起的岩漿形成的新島嶼,當然撞擊結果也會影響著古地殼重新斷裂和相對位置的各種變遷。
太平洋上升和膨脹結果,從太平洋水下的山嶽形態及大洋中的隆起的邊緣都布滿了各種深深的海溝,即可見到,如阿留申群島與阿留申海溝,勘察加半島與千島海溝,日本列島和日本海溝,而且普遍都成r形,向陸地一麵坡陡,向海的一麵坡緩,這顯然是海洋逐漸重新膨脹湧起的結果。據一些科學家考察發現,最深的一些海溝內並沒有沉積物,由此可見太平洋周圍內巨大的海溝的形成並不是來自地下深處引起的某種沉落,而恰恰是在整個太平洋域重新緩慢隆起時,推擠造成的相對凹陷。另外,從海底岩石也可以看出都是年輕的岩石,這也象征著,它們是新從地心中流溢出來的。又據科學考察發現,地殼厚薄很不一致,有的十幾千米,有的厚達150千米,這顯然又一次證明,它們不是同一時間生成的。尤其海洋底下的地殼更薄,有的甚至僅有7~10千米,可見海洋地殼形成比較晚,是近期流溢出來的岩漿凝固結成的。而且由於這種流溢與膨脹不斷地進行,必然就要導致海底不斷地擴張,大陸不斷地被推動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