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斂子】一名“楊桃”、“陽桃”、“羊桃”。酢漿草科。常綠或半常綠喬木。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卵圓至橢圓形,頂有短尖頭。花小,鍾形,紫紅色。漿果橢圓形,有5棱,間或3—6棱;未熟前果皮青綠色,熟時黃色。一年內開花數次,自夏至秋相繼不絕,秋冬果熟。性喜高溫多濕,多陰。用播種、嫁接等法繁殖。分布於熱帶亞洲,我國華南地區均有栽培。果供生食或製成多種加工品,也供藥用,能生津止渴。葉有利尿、散熱毒、止痛、止血作用。
【酢漿草】酢漿草科。多年生草本。莖和葉含草酸,有酸味。複葉,小葉三片,倒心髒形,晝開夜合。自春至秋開花,花黃色。果實圓柱形,熟時果皮裂開,借彈力射出種子。廣布於世界各地。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散閼止痛作用,主治尿路感染、肝炎、跌打損傷、瘡癤腫痛等症。
【天竺葵】俗稱“洋葵”、“石蠟紅”、“日爛紅”。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細毛。莖肉質,久後變木質。葉有特殊氣味,圓形或腎形,通常葉緣內有一暗色環紋。花紅、白等色不一,傘形花序。原產非洲南部。載培供觀賞。
【金蓮花】亦稱“旱金蓮”。金蓮花科。一年生草木。葉圓盾形,葉柄細長,可攀援。夏季開花,花生於葉腋,有黃、紅、赭、乳白等色,不整齊,有一萼片具長距。原產南美,久經栽培,供觀賞。此外,毛茛科的Trolliuschinensis。亦稱“金蓮花”。花大,單生,萼生12—13片,花瓣狀;花瓣20片,線形。產於我國河北等地。亦栽培供觀賞。
【亞麻】亦稱“山西胡麻”。亞麻科。一年生草本。莖基部粗硬,上部細軟,被有蠟質。葉披針形或匙形。複總狀花序,花藍或白色。蒴果。種子扁卵圓形,暗褐色。喜涼爽濕潤氣候。我國東北各省栽培較多。按用途不同可分纖維用亞麻、油用亞麻和兼用亞麻三種。莖部韌皮纖維細長而堅韌、耐磨,不易被水浸腐,可供紡織和製漁具。種子可榨油,主要供作油漆、油墨,油粕作飼料。油用亞麻在西北及內蒙古一帶為主要油料作物,俗稱“胡麻”。
【高根】Coca的音譯。一作“高卡”、“古加”、“古柯”。高根科。灌木。葉長橢圓形,革質。花小,腋生,黃白色,花瓣5片。核果,含種子一枚。原產秘魯,有南美洲及斯裏蘭卡、印度尼西亞均廣為栽培。葉含高根堿,提製為麻醉藥。
【蒺藜】亦樂“刺蒺藜”、“白蒺藜”。蒺藜科。一年生草本。莖平臥,有毛。偶數羽狀複葉,一大一小,交互對生。夏季開花,花單生於葉腋,黃色。果實分為五個分果,被刺。廣布於熱帶地區;我國各地均產,長江以北最普遍。中醫學上以幹燥果實入藥,性溫、味苦,功能疏肝、祛風、明目,主治頭痛眩暈、目赤多淚、全身瘙癢等症。
【花椒】芸香科。灌木或小喬木,有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11片,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邊緣有圓齒和透明腺點。夏季開花,花小型,傘房花序或短圓錐花序。果實帶紅色,密生粗大突出的腺點。種子黑色。產於我國,野生或栽培。果實含揮發油,用作調味料;亦供藥用,性熱、味辛,功能溫中止痛、殺蟲,主治脘腹冷痛、吐瀉及蛔蟲病等症。種子稱“椒目”,能行水消腫。
【竹葉椒】芸香料。常綠多刺灌木。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常3—9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有透明腺點,葉柄和葉軸具翅。夏季開花,花小型,短總狀花序,雌雄異株。產於我國各地,亦見地朝鮮和日本。果實似花椒,中醫學上入藥,性熱、味辛,功能溫中止痛、殺蟲,主治脘腹冷痛、吐瀉及蛔蟲病等症;亦可作花椒代用品,但氣味較劣。
【秦椒】本草書上所載“秦椒”、“蜀椒”、“崖椒”等植物,釋名不一。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謂“秦椒”即“花椒”,“崖椒”即“野椒”。蘇頌《圖經本草》謂“蜀椒,今歸陝及蜀川陝洛間,人家多作圍圃種之”,則“蜀椒”又似為“秦椒”。
【食茱萸】亦稱“辣子”。芸香科。落葉喬木,有刺。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1—27片,對生,狹長橢圓形至披針形,背麵有灰白霜,邊緣有圓齒,齒縫處有透明腺點。夏季開花,花小型,甚多,傘房狀圓錐花序,花瓣5片,黃綠色。果實紅色,開裂。產於我國東南部,亦見於日本及朝鮮南部。果實入藥,有暖胃燥濕功效;果油味辛辣,可作調味用。
【日本常山】亦稱“常山”。芸香科。落葉灌木。葉橢圓形或倒卵形,有透明腺點,奇臭。初夏開花,雌雄異株,花小,黃綠色,雄花成總狀花序,雌花單生。產於我國中部,亦見於日本及朝鮮南部。有毒植物,莖葉煎汁,除牛馬虱。本種雖誤稱“常山”,但非抗瘧藥。參“常山”。
【吳茱萸】一名“茱萸”。芸香科。落葉小喬木。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卵狀長橢圓形,全緣,有透明腺點。嫩枝和葉均被軟毛。夏季開花,花小型,綠白色,圓錐花序。果實紅紫色,裂開。產於我國中部、南部至西南部。中醫學上以未成熟的果實入藥,性熱、味苦辛,有小毒,功能溫中、止痛、止嘔,主治胃寒疼痛、腹痛、嘔吐清涎、泄瀉等症。
【芸香】芸香科。多年生草本,帶白霜,有強烈氣味。葉羽(缺原稿)
【金豆】亦稱“山橘”。芸香科。常綠灌木,有刺。葉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有透明小點,葉柄有邊緣。夏季開花,花1—2朵生於葉腋。果實球形,直徑約1厘米,味酸苦,不堪生食,間作蜜餞。產於我國東南部。
【柑】芸香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單身複葉,葉翼小。春末夏初開白色花,單生或叢生。果扁圓形,紅或橙黃色,味酸甜不一。果皮薄,容易剝下。成熟期自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因品種、地區而不同。性較耐寒。用播種、嫁接、壓條等法繁殖。原產我國,我國中部和南部各地均有栽培。果供生食或加工,果皮、核、葉均供藥用。通常把果實直徑大於5厘米,果皮橙黃色,較粗厚,頂端常有嘴的稱為柑;果實直徑小於5厘米,果皮朱紅色或橙黃色,較細薄,頂端常無嘴的稱為橘,如紅橘(福橘)、黃岩蜜橘等。
【甜橙】又名“黃果”、“廣柑”、“廣橘”。芸香科。常綠小喬木。葉橢圓或卵形,微尖,葉翼稍小。果實球形或長球形,橙紅或橙黃色。皮較厚,一般較光滑,不易剝離。中心柱一般充實。種子多胚,胚白色。不耐低溫。用播種、嫁接、壓條等法繁殖。原產於我國東南部,主產於廣東、四川、湖南、福建、廣西、江西、台灣等地。已廣布世界各熱帶果區。品種甚多。果實品質優良,耐貯藏。供生食及加工。
【酸橙】芸香科。常綠喬木,枝上有棘刺。葉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漸尖,葉翼較大。果實球形或扁球形,橙黃色,果皮粗厚。中心柱空,果味酸。耐寒,抗旱。用播種、壓條等法繁殖。原產於我國東南部,各個柑橘產區均有栽培。主要作砧木。果不堪生食,可蜜漬成橘餅。幼果幹製供藥用。變種代代花,亦稱“回青橙”,花特芳香,供熏茶和製香料等用。
【代代花】亦稱“回青橙”。芸香科。酸橙的變種。常綠灌木。枝細長。葉互生,革質,橢圓形。春夏開白色花,有濃香。果扁球形,當年冬季橙紅色,翌年夏季又變青。扡插或嫁接繁殖。分布於我國南部各省。盆栽供觀賞;花供熏茶和製香料,也可作藥用。
【枸櫞】芸香料。常綠小喬木或大灌木。有短而堅硬的刺。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邊緣有鋸齒,葉柄短,無葉翼。花內麵白色,外麵淡紫色。果實卵形或長球形,先端突起;皮粗厚而有芳香,熟時檸檬黃色。初冬果熟。瓤囊細小,約十瓣;肉黃白色,液汁不多,味苦。我國中部和南部有栽培。果供觀賞;瓤製枸櫞酸;果皮、花、葉可提芳香油;果皮供藥用。
【佛手】亦稱“佛手柑”。芸香科。枸櫞的變種。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葉長橢圓形,先端鈍,有時有凹缺,邊緣有微鋸齒,葉腋有刺。初夏於枝梢葉腋開花,花瓣上部白色,基部紫赤色。果實冬季成熟,鮮黃色,基部圓形,上部分裂如掌,成手指狀,果肉幾乎完全退化,香氣濃鬱。一般用嫁接繁殖。原產亞洲,我國南方各地都有栽培。可供觀賞。中醫學上以果實和花入藥,果實性溫、味辛苦酸,功能理氣和胃,主治胸腹脹滿、胃痛等症;花功能相似。
【香橙】一名“蟹橙”、“橙子”、“羅漢橙”。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枝上有棘刺。葉橢圓或卵形;葉翼寬大,幾呈倒卵形。果實扁球形,黃色,果麵粗糙;皮厚,易剝離,有特殊香氣。瓤囊約十瓣,中心柱小而充實。果肉味酸,不堪生食。抗寒、抗旱力強。原產於我國,分布於長江流域各地。常用作柑橘砧木。果供藥用;果皮間或有作蜜餞的;花、葉、果皮可提芳香油。
【香圓】芸香科。常綠喬木。莖枝無毛,有短刺。葉革質,具腺點,橢圓形,先端漸尖,全緣或有波狀鋸齒;葉翼倒心形。花白色,單生或簇生,有時成總狀花序。果球形,果皮厚0.9厘米以上,表麵粗糙,油腺凹入。初冬果熟。我國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省有栽種。果實、花、葉可提芳香油。中醫學上以果皮入藥,功能下氣除痰。
【柚】又名“文旦”、“欒”、“拋”。芸香科。常綠喬木。葉大而厚;葉翼大,心髒形。花大,單生或簇生。果實大,球形、扁球形或闊倒卵形;成熟時淡檸檬色或橙色。果皮厚,有大油腺,不易剝離。果味甜酸適口,秋末成熟,耐貯藏。種子單胚。用嫁接、壓條等法繁殖。我國廣西、福建、浙江、廣東、四川和湖南等地均有栽培。“文旦柚”、“沙田柚”等品種均屬本種。果供生食或加工;果皮可製蜜餞;花、葉、果皮可提芳香油。
【檸檬】亦稱“洋檸檬”。芸香科。常綠小喬木。嫩葉和花均帶紫紅色。葉翼不甚明顯。果長圓形或卵圓形,淡黃色,表麵粗糙,先端呈乳頭狀。皮厚而芳香,果汁極酸。不耐寒。用播種、嫁接、扡插等法繁殖。原產於馬來西亞,我國四川、台灣、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果實供製飲及香料。
【黎檬】亦稱“宜母子”、“廣東檸檬”。芸香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枝上有針刺。葉橢圓形,葉翼線形。花白色,通常五瓣。果球形,直徑約4.5厘米,黃或紅色,皮薄,果肉極酸。用播種、嫁接、壓條等法繁殖。原產於我國東南部,主要分布於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為柑橘優良砧木之一。果實供製飲料及蜜餞。
【臭椿】亦稱“樗”。苦木科。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色,不裂。小枝粗壯。奇數羽狀複葉,小葉13—25個;卵狀披針形,無毛,中部以上全緣,基部每邊有1—2粗鋸齒,齒端下麵有一腺體。夏季開白綠色花,雜性,圓錐花序頂生。翅果橢圓狀長橢圓形,中部有一種子。產於我國東北南部至長江中下遊。抗旱性較強,耐煙塵,生長快,萌芽性強。木材粗硬,不耐水濕,供製膠合板、建築、造紙等用;葉可養樗蠶;種子可榨油;根皮供藥用,功能清利濕熱、收澀,主治濕熱帶下、腸風下血、瀉痢等症。為黃土高原及石灰岩山地重要造林樹種之一,亦為綠化樹,又適於工礦區栽植。
【苦木】亦稱“黃楝”。苦木科。落葉喬木。葉和枝極苦。奇數羽狀複葉,小葉橢圓狀卵形,有鋸齒。初夏開花,花小型,黃綠色,圓錐花序。果實為二至四個分離的小核果,紅色。產於我國各地,亦見於朝鮮、日本及印度。木材供製器具用;樹皮作染料;枝、葉煎汁,可除農業害蟲。
【鴉膽子】亦名“鴉蛋子”、“苦參子”。苦木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被毛。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卵狀披針形,有鋸齒。夏季開花,花極小,紫色,圓錐花序。果實長卵形,無毛,幹時具網紋。產於我國西南至南部,亦見於印度、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中醫學上以果實入藥,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殺蟲,主治痢疾、瘧疾、便血,外用搗敷贅疣等。
【橄欖】又名“青果”、“白欖”。橄欖科。常綠喬木。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長橢圓形。春夏開花,圓錐花序,有兩性和雄性兩種花,花白色。核果呈橢圓、卵圓、紡錘等形,綠色,熟後淡黃色。核堅硬,紡錘形。性喜溫暖。用播種、嫁接等法繁殖。產於我國,以廣東、福建栽培為最多,廣西、台灣次之;亦見於越南。果供生食或漬製;中醫學上用為清肺利咽藥,主治咽喉腫痛。木材可供建築及製農具、家具。另種烏欖,果實紫黑色,不堪生食,專用以製造欖豉,供調味用。種子叫欖仁,可榨油。
【沒藥樹】橄欖科。小喬木,枝上有棘刺。複葉,小葉三片,廣披針形或卵圓形。夏季開花,花白色,總狀花序。核果球形。主產於非洲東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亦有分布。由樹皮滲出的樹脂、油膠於空氣中變成紅棕色而堅硬的圓塊,稱為“沒藥”,中醫學上入藥,性平、味苦,功能活血散閼、消腫止痛,主治癰疽腫痛、跌打損傷等症。
【乳香】一名“齒葉乳香”。橄欖科。小喬木。奇數羽狀複葉,小葉15—21片,邊緣有圓齒。花小,白色至淡紅色;總狀花序。主產於紅海沿岸。莖皮滲出的樹脂,凝固後稱“乳香”,中醫學上用為活血、行氣、止痛藥,性溫、味辛苦,主治胸腹疼痛、痛經、跌打損傷、癰腫等症;亦可為硬膏的混合劑。小喬木。偶數羽狀複葉,小葉全緣。產於歐洲南部。莖皮流出的樹脂,除供藥用外,並可作填齒料、香料,或溶於酒精或鬆節油中,製假漆。
【香椿】亦稱“椿樹”。楝科。落葉喬木,樹幹有時有透明樹膠,小枝較粗。通常為偶數羽狀複葉,小葉10—22個,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全緣或有不明顯鈍齒,近於無毛。夏季開白色小花,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長達30厘米。蒴果橢圓狀倒卵形或橢圓形,五裂,中軸粗大。種子上部具長橢圓形薄翅。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喜光,生長較快,萌芽性強。木材紅褐色,堅實,細致,不翹,不裂,耐濕,供建築、造船、橋梁、家具等用。嫩芽稱“椿芽”,作蔬菜。
【楝樹】亦稱“苦楝”。楝科。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多數,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有缺齒或粗鋸齒。春季開花,花淡紫色,圓錐花序,花絲合成細管,紫色。核果球形或長圓形,長1.5—2厘米,熟時黃色,4—5室。每室有種子一個。分布我國山西及河南以南各地低山、平原。最喜光,生長快。木材堅實,易加工,供建築及製家具、樂器、舟車、農具等用。種子供藥用。花、葉及根皮亦入藥。葉可作農藥。又為綠化樹、行道樹及海防林樹種。另種川楝,核果大,長約3厘米,黃色或栗棕色,6—8室。分布於甘肅、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果及根、葉入藥,去濕止痛。
【紅欏】也稱“山楝”、“桫欏”。楝科。常綠喬木,高達20—30米。奇數羽狀複葉,小葉9—13個,長橢圓形,長18—20厘米,寬約5厘米,基部極偏斜。花雜性異株,花小,徑2—3毫米。蒴果近卵狀,常裂為三果瓣。種子有完全的外種皮。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南部等地亦產。木材紅色,堅重,供建築、造船、木樁及箱板用材。種子榨油,供工業用。
【米仔蘭】亦稱:“碎米蘭”、“魚子蘭”、“樹蘭”。楝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多分枝。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3—5片,對生,倒卵形或長橢圓形,全緣,無毛。夏秋開花,花小型,繁密,黃色,極香,成腋生圓錐花序。分布於東南亞,我國廣東、廣西、台灣等地均產。栽培供觀賞。木材細致,供雕刻及製家具等用。
【遠誌】遠誌科。多年生草本。葉線形。夏秋開花,花紫色,短總狀花序。果實扁薄,四周有翅。分布於我國北部和中部。根含遠誌皂素,中醫學上用為安神、化痰藥,性溫、味苦辛,主治失眠、驚悸、咳嗽多痰等症。
【瓜子金】遠誌科。多年生草木。莖多分枝,叢生。葉互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形如瓜子。春末開花,花紫色,偶有白色,成總狀花序。萌果扁圓形,有闊翅,無睫毛。我國除西北以外,皆有分布。根供藥用,有活血、化痰、青熱解毒作用,主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疔毒、扁桃體炎等症。
【算盤子】亦稱“野南瓜”。大戟科。落葉灌木。小枝和葉下麵均有柔毛。葉橢圓狀長橢圓形。夏季開花,雌雄同株。蒴果扁球形,有縱溝。產於我國中部、南部各地。枝、葉的浸出液或莖、根的粉末,可殺稻的害蟲和蚊蠅等,並可火釘螺。根入藥,有活血散閼、清熱解毒作用,治跌打損傷、菌痢等症。
【餘(餘)甘子】亦稱“油柑”、“閹摩勒”。大戟科。多枝灌木或小喬木。葉互生,線狀長橢圓形,在小枝上排成兩列。春季開花,花小型,腋生,黃色。果實肉質,扁球形,常黃綠色,熟時變紅色。產於熱帶亞洲,我國南部常見。果供食用,初食酸澀,後轉甘,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