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原子結構(2 / 3)

正因為力粒子的性質如上所言,我們才能了解力為何可以不借助任何其它因素就能運動,和力自身為何既具備吸引作用又具備排斥作用,我們才能了解為什麼力能在後來合成物質產生宇宙,以及世界之始何以能靜止。力所以能運動並且速度能高於光速就是兩個“半斥極”和兩個“半引極”的不同作用引起的。物質的合成就是力的引性起了比斥性更大的作用。物質間的吸引就是引性在起作用,排斥就是斥性在起作用。至於世界之始所以能靜止其實是因為力非常正規,非常合理地排列所致。這時的力粒子都是二引極各與另一個力粒子的斥極相聯接,二斥極又各與另外兩個力粒子的其中一個引極相聯接;至於“兩個半引極”中間“引性斥性相抵銷的點”,則與另外一個力粒子“兩個半斥極”中間“斥性引性相抵銷的點”相聯接;而“兩個半斥極”中間“斥性引性相抵銷的點”,則與另外一個力粒子“兩個半引極”中間“引性斥性相抵銷的點”相聯接。由於這樣的排列方式,力粒子引極的引性,就會剛好與緊接的另一個力粒子斥極的斥性相抵銷;斥極的斥性,就會剛好與處於此二斥極連線而緊接的兩個力粒子引極的引性相抵銷;而此力粒子引性與斥性剛好相抵銷的兩極,也與處於此二極連線而緊接的兩個力粒子引性與斥性剛好相抵銷的極相聯接;並且此力粒子“半引極”又得以與“半斥極”剛好作用相抵銷;這樣,每個力粒子六個極都與其它的力粒子相聯接而承受引性斥性抵銷之後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相同的綜合性的作用量,從而使世界之始得以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靜止。

我們曾經證明過“力是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圓的球形粒子”,但力又具有引性斥性,或許有人會不得其解,認為這是兩個十分矛盾的結論,因為引性斥性是“兩種不同的特性”,這“兩種不同的特性”一定會令力粒子“在引性的作用下偏扁和在斥性的作用下偏凸而成為一個微橢圓體”。這其實是一種錯覺來的。首先,我們以前對“力是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圓的球形粒子”的推證邏輯是值得相信的;其次,上麵推理得出的世界之始力粒子的排列方式也可以較為肯定地說明“力是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圓的球形粒子”,而不應該是“微橢圓體粒子”,若果力是“微橢圓體粒子”,那麼世界之始力粒子的排列方式我們是難於理解的。

不過,“力粒子具有引性斥性這兩種不同的特性卻沒有令它‘在引性的作用下偏扁和在斥性的作用下偏凸而成為一個微橢圓體’”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下麵我們來探討一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應該先說明一個事實:力粒子的引性斥性都隻屬於力粒子的體的組成部分,三者根本是不可分的。但為了解釋上麵問題所提出來的現象,我們隻好在想像的情況下再細分其內部組成。現在我先設定兩個概念:力粒子由“引質”和“斥質”來組成,引質的特性是引性,斥質的特性是斥性;引質斥質實際上隻是力粒子的本有的兩個部分,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隻是隨力粒子的本有而同樣本有。於是我們可以輕易推理得到:引斥兩種“質”是融於一體的,在引質中混和著斥質,在斥質中同樣混和著引質。為什麼引質和斥質是二者混和的呢?假如引質中隻有引質沒有斥質,則引質在引性作用下會無限地收縮;假如斥質中隻有斥質沒有引質,則斥質在斥性作用下就會分離;所以引斥兩種“質”是融於一起不可以完全相分離的。根據引性斥性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的平衡關係,我們可以推理得出:和力粒子的體的斥極相對應的體心引質所占比例最多、斥質最少,然後引質依次遞減、斥質依次遞增,到了斥極則成為斥質最多、引質最小;和力粒子的體的引極相對應的體心斥質所占比例最多、引質最少,然後斥質依次遞減、引質依次遞增,到了引極則成為引質最多、斥質最小;至於力粒子的體的其它部分的“質”,也是用類似的方式來混和。這樣,就會由於引質斥質這種特別而合適的配置方式,使力粒子的體既有引性斥性兩種不同的性質、又有引極斥極兩種不同性質的極、還具有兩個“半引極”和兩個“半斥極”而且它們可以並不對稱,但力粒子仍然能以圓球體的形態存在而不是以橢圓體的形態存在。

後來,宇宙誕生了,生成了最基本的兩種物質引力和斥力。但引力斥力不應該隻是由三個力粒子和兩個力粒子組成的物質,而應該是斥力由五個力粒子組成,引力由六個力粒子組成。

斥力是五個力粒子的推理思路是:斥力應是極之簡單而又比較穩定的物質體,隻要三個力粒子以引極向中心,這三個力粒子中的每一個力粒子又再各以“聚合的那個引極向半斥極偏向三分二之斥點”相連於另一個力粒子“聚合的那個引極向半引極偏向三分二之引點”,那麼這三個力粒子相接之點就會由於引性斥性的相互抵銷而達於平衡和靜止,然後再在這三個力粒子的兩側各以一個力粒子的斥極向中心,由於三個力粒子用以聚合的那個引極的中心存在著“空位”,並由於空位本身造成的距離,就會使它們用以聚合的引極對另外力粒子的吸引減弱,加上旁邊兩個力粒子又各以一個斥極向中心,而得以使五個力粒子保持比較穩定的平衡靜止狀態。引力是六個力粒子的推理思路是:引力同樣會是極之簡單而又比較穩定的物質體,當四個力粒子以引極向中心,而這四個力粒子中的每一個力粒子又再各以“聚合的那個引極旁邊的半引極”相連於另一個力粒子“聚合的那個引極旁邊的半斥極”,那麼這四個力粒子相接之點便會由於引性斥性的相互抵銷而達於平衡和靜止,然後再在這四個力粒子的兩側各以一個力粒子的斥極向中心,便會形成六個力粒子的引力,這六個力粒子用以聚合的那個引極的中心同樣存在著“空位”,並由於空位本身造成的距離使各引極對另外力粒子的吸引減弱,加上旁邊兩個力粒子又各以一個斥極向中心,這六個力粒子就會保持較為穩定的平衡靜止狀態。

為什麼“斥力三個力粒子聚合之後,兩旁的兩個力粒子會是以斥極向中心而不是以引極向中心”呢?還有,為什麼“引力四個力粒子聚合之後,兩旁的兩個力粒子也是以斥極向中心而不是引極向中心”呢?

這是因為:

一、斥力有兩個力粒子是以斥極向中心,而斥極與力粒子體心相連並相交於力粒子體表的一點也為斥極,於是斥力就形成了兩個斥極。同樣地,引力也有兩個力粒子是以斥極向中心,而斥極與力粒子體心相連並相交於力粒子體表的一點也為斥極,於是引力也形成了兩個斥極。斥力和引力同時具有兩個斥極這一點和力粒子具有雙引極雙斥極的特性相符,是較為合理的推導。

二、斥力和引力都有兩個力粒子以斥極向中心,這比較有利於物質保持平衡狀態,假如斥力的五個力粒子和引力的六個力粒子都以引極向中心,恐怕在引極的吸引作用下,斥力的五個力粒子和引力的六個力粒子都會受到吸引而不斷向內運動而不能保持物質的穩定。

三、引力有兩個力粒子以斥極向中心,這比較有利於引力轉化成為斥力,隻要力粒子的斥極對其它力粒子的作用變大,引力中聚合的那四個力粒子中某一個就能脫離出去而成為斥力。

之所以認為“斥力由五個力粒子組成,引力由六個力粒子組成”,除了上麵的推理比較合理之外,還建基於下麵三個主要理由之上:

一、推理“斥力與引力到底會由多少個力粒子組成”主要是看“多少個力粒子可以組成極為簡單而又具有較大穩定性的粒子”。之所以要滿足“極為簡單”是因為“斥力與引力本身就是宇宙間最最簡單的粒子之其二”,之所以要滿足“具有較大穩定性”是因為“斥力與引力若果不具備較大穩定性,就可以極為快速地合成為其它物質,而不可能普遍地存在”。

二、引力與斥力是可以互相轉變的,隻要斥力的引性變大,那三個中心點的連線成一等邊三角形的力粒子就可以在變大的引性作用下再吸引多一個力粒子而形成引力。如果引力的斥性變大,那四個中心點的連線成正方形的力粒子中的某一個就可以在變大的斥性作用下脫離出去而成為斥力。引力斥力的這種轉變是十分方便和輕易的,如果斥力和引力是由其它數目的力粒子組成,轉變就會變得非常複雜。

三、斥力的力粒子數目為五,引力的力粒子數目為六。六個斥力的力粒子數目為三十,五個引力的力粒子數目也為三十。則六個斥力粒子可以變為五個引力粒子,而五個引力粒子也可以變為六個斥力粒子。這種變化是最簡單的變化形式之一。

為什麼“斥力是五個力粒子組成,引力是六個力粒子組成”,而不可以是“引力由五個力粒子組成,斥力由六個力粒子組成”呢?

斥力之所以是五個力粒子而不是其它數目是因為五個力粒子能以引性向中心組成一個穩定力量較強又極為簡單的物質體,引力之所以是六個力粒子而不是其它數目是因為六個力粒子可以組成比斥力穩定力量稍次簡單性稍次的另外一個穩定體。由於五個的力粒子斥性暴露在外的麵積與這五個力粒子引性暴露在外的麵積比例,比六個力粒子斥性暴露在外的麵積與這六個力粒子引性暴露在外的麵積比例要大,表現為斥性,因而為斥力。由於六個的力粒子引性暴露在外的麵積與這六個力粒子斥性暴露在外的麵積比例,比五個的力粒子引性暴露在外的麵積與這五個力粒子斥性暴露在外的麵積比例要大,表現為引性,因而為引力。引力斥力的數目都是根據其性質和特點而定,而且隻能是根據其性質和特點而定,是不可以隨便改變的。

至於二個三個四個力粒子的組成物也可以稱為新物質,這些組成物在宇宙形成之時一定曾經出現過,但由於這些物質存在的時間非常短,而且沒有穩定的性質,隻是引力斥力形成的中介物,因而我們一般不認為它們是一種物質,至少不能算是一種穩定性較強的物質。

到了這裏我們開始可以理解引力為什麼可以由原物體發散,又回到原物體內部了:力有引極斥極,還有半引極半斥極,其組成物引力同樣具有引極斥極和其它不同作用性質的極,當不同作用性質的極排斥,引力就會向外發散;假如引力發散到物質體之外一定的距離,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由於自身的轉動導致其作用與原來方向發生改變,那麼引力就會向原物體返回。其自身之所以能夠轉動主要是因為力粒子的不同向運動所致。至於斥力,也能返回原物體,但一般較為困難,這是因為其斥性較大,由於排斥作用,斥力多是向原物體之外發散。

為什麼我上麵說斥力也有可能返回原物體呢?我們知道,有些電磁波是能返回原物體的。而這些電磁波不可能全是引力,同樣會具有斥力,這些斥力將連同其中的引力一起返回原物體。但我們要知道,這些斥力之所以能返回原物體,主要是由於引力的作用。

引力斥力形成之後,引力斥力又形成粒子。粒子形成新物質,新物質又形成質量更大的物質,最後形成原子,然後再形成其它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