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島雨量充沛,島上灌木繁茂,海鳥成集,海域中的水產種類繁多,是我們國家海洋漁業生產的熱帶漁場。這裏有浮藻植物155種,浮遊動物20O多種,貝殼66種。在南沙海域蘊藏有大量的礦產資源,其中有石油、天然氣、鐵、銅、錳和磷等多種資源。油氣資源的地質儲量大約有350億噸,因此就有了“第二個波斯灣”的稱法,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和北樂灘等十幾個盆地中,總麵積大約有41萬平方公裏左右,隻是曾母暗沙盆地一處的油氣地質儲量就有126億到137億噸。
在曆史上,是中國人最早發現南海這些島嶼礁灘並對其進行管理的,在漢代和南北朝時就把這裏稱作漲海、沸海。長期以來,中國人就把這些島嶼礁灘作為基地,開展漁業捕撈生產和作為居住地,人們世世代代對南海這些島嶼礁灘進行著辛勤地開發,而中國曆朝曆代政府也是最早對這些南海島嶼礁灘進行管轄和行使主權的。
遠在中國的秦漢時代,中國人就已經在南海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遠洋通行和漁業生產活動,南海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成了重要的海上航路。從那個時候起,中國人就頻繁地航行在南海之上。
在東漢時,由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誌》之中,就已經有了漢武帝派遣使臣從南海航行到海外各地的記載。在這部書中,完整地記述了從廣東的徐聞地區出發,經過南海,遠到印度和斯裏蘭卡等地的航路。
在三國時期,東吳派官員出訪東南亞地區各個國家,派出的船隊航行經過南海到達了今天的柬埔寨等國家,回國以後,當事人還根據自身的經曆寫成了《扶南傳》,對於南海諸島的地理情況作了細致和準確地描述。
在中國的唐宋時期,由於經濟文化發達,對外交往增多,特別是到了宋初,指南針廣泛地應用於航海之後,在南海海域的航行和生產就更加頻繁了。當時對於南海的航路以及各個島嶼的位置和名稱都已經有了很詳細的記載。在當時的記錄中不隻記下了南海諸島名為千裏長沙、萬裏石床,而且還記錄了早在唐代就已經把西南中沙群島劃歸給了海南島的振州管轄。
到了明清兩代,在中國的許多圖藉、方誌之中,對於南海諸島的詳細記載更是不勝枚舉了。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就長期航行在南海上,還繪製了《鄭和航海圖》,在圖中詳細地標出了石星石塘、萬生石塘嶼、石塘等各個島群的名稱以及相對位置。到了清代,陳倫炯在《海國聞見錄》一書之中的附圖《四海總圖》上,更加明確地標繪出了南海四大群島的地名和地理位置。那個時候把東沙群島稱作是“氣沙頭”,把西沙群島叫作“七洲洋”,把南沙群島稱為“石塘”,把中沙群島叫作“長沙”。之後清廷又在其開展的大規模全國地圖測量的基礎上,編繪了各類地圖。在《大清中外天下全圖》和《清直省分圖》、《大清萬年_統天下全圖》、《清繪府州縣廳總圖》、《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各種各類的官方圖中,都繪製了南海諸島,把這些區域列入到了中國疆域版圖之中。
中國人開發南海諸島的曆史是非常久遠的,在當代的考古發現過程中,考古人員在西沙群島甘泉島的一處唐宋遺址中,出土了一大批唐宋時期的瓷器、鐵鍋殘片和其他各種生產、生活用具。這說明了至少在唐宋時代,中國人就已經在南海地區居住和生產、生活了,至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是南海區域的主人了。到了明清時期,中國人在南海各個島嶼上更是留下了大量的活動遺跡。’事實擺在那裏,永興島、金銀島等處出土了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銅錢、瓷器以及其他各種生活用具,一些群島的主要島嶼還發現了中國漁民興建起來的古廟遺存,’這些廟宇有的是在明代建造的,有的是在清代建造的。在西沙、南沙群島的一些島礁上還發掘出了好多塊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石碑,這些石碑基本是當時到島上管理、視察的軍政官員所立。
這些圖、書和文物都記錄了中國政府對於南海這些島礁進行管轄和行使主權的過程。
在東西兩漢時期,海南就置珠崖和儋耳郡,這就標誌了中國中央政權對於海南島以及南海海域各個島嶼的直接管理。在此後,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人們在航海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後就經常航行在南海之上,並且在西沙、南沙等群島上居住和生產。因此南海各個島嶼就同中國大陸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曆代的中央統治者對於南海區域各島的管理也在不斷地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