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一個國家的領土分為領陸、領水和領空三個部分。領水主要指的就是海洋領土,它是一個國家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主權國家不僅應該對自己的領陸擁有主權,也應該對自己應有的領海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這就是海權。

廣義上的海權就是指對海洋或大海的控製權和利用權。自人類開始利用海洋尤其是大航海時代開始以來,海權就已經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國家主權的一部分,並且在其發展過程中一步步得到強化。

對於中國來說,同樣如此。

由於封建經濟比西方人發達較早,中國人很早就進入了海洋,幾千年前就已經發生過海上的戰爭,不過中國人真正麵對海權的嚴峻形勢卻一直要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封建社會末期西方列強從海上的入侵、鴉片戰爭的慘敗以及其後中國陷入半殖民地,使得中國人開始真正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海權”一詞開始進入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的視野。不過初期仍停留於“海權”與“海防”思想的混同,認為海權不過就是利用海軍保衛自己國家主權的一種新的形式而已,並沒有認識到海權從經濟角度、地緣政治角度對於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新中國建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由於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傳統的生存空間已經不足以滿足中國日益擴大的海外利益,資源緊缺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同一時期,西方知識界開始提出了海洋經濟的口號,認為人類的未來應該向海洋發展,海洋裏蘊藏的巨大漁業資源可以緩解人類日益緊迫的糧食問題。另一方麵,外界因素也成了刺激社會思想的重要動因。近30年來發生在中國周邊海域的一係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權等問題在中國社會的熱度不斷升溫。有學者認為,海權對於今日中國已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是中國複興的根本保障;還有學者提出,中國應建設“新東部經濟區”,將沿海經濟帶與海洋作為整體統籌發展。海洋問題和海權概念,開始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1949年,第一次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以前,中國政府當時估算的中國領土麵積是960萬平方公裏,此後,中國在各種場合和教科書上都用這個數據來泛稱領土麵積,但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這一數據也隻是對中國主要陸地麵積的估算,沒有將一些島嶼和領海計算在內。1958年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宣稱,中國領土除大陸外還包括沿海島嶼和同大陸及其沿海島嶼隔有公海的台灣及其周圍各島、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屬於中國的島嶼。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裏,並采用直線基線,在基線以內的水域,包括渤海灣、瓊州海峽在內都是中國的內海。在基線以內的島嶼,包括東引島、高登島、馬祖列島、白犬列島、烏蚯島、大小金門島、大擔島、二擔島、東椗島在內,都是中國的內海島嶼。

隨著全球化經濟席卷世界,海洋權益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海洋的價值成為了世界經濟新的挖掘點,就連北極也成為了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大國新的爭奪焦點。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裏,中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擁有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東海約占島嶼總數的60%,南海約占30%,黃海、渤海約占10%。一個小島可以帶來大過小島成千上萬倍的領海麵積,並因此帶來巨大的海洋資源,這將為麵臨人口壓力和土地問題的中國帶來寶貴的生存空間。

有鑒於此,本書針對中國海洋性領土和領海進行介紹,以更新國人的國土概念和海權意識的覺醒,為中華民族強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補上一塊急缺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