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禦識人之道(續)
○變禦實戰: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適用
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則抵牾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魏無知論陳平曰:“今有後生考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當戰爭之世,苟無益勝負之數,雖盛德亦無所用之。餘生平好用忠實者流,今老矣,始知藥之多不當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認為,世上怕的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確使用人才,此論確有振聾發聵之功用。從曆史上來看,往往是那些善於發現人才,又善於運用人才的人最後取得了成功。關於這一方麵的曆史事實是很多很多的。
齊國在襄公統治時期比較混亂,政治黑暗,無所作為,一些貴族子弟多在國外避難。
公元前686年,無知殺死齊襄公後,大夫高派人到莒國迎接公子小白回國繼位。齊襄公的庶弟公子糾聞訊也立即動身返國爭位,並且派親信管仲率兵截殺小白。管仲見到小白後引弓放箭,射中了小白。管仲認為得手了,就告訴了公子糾。哪知管仲的箭正射在小白的帶鉤上,他趁機裝死,麻痹了管仲,搶在公子糾之前回國當上了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後,在乾陽(今山東桓台縣南)打敗進犯的魯國軍隊,逼迫魯人殺了公子糾,並要魯國交出管仲。原來,鮑叔牙與管仲是好友,他當了齊桓公的大臣後,極力推薦管仲到齊國主持軍國大政。齊桓公開始還不同意,因為他與管仲還有一箭之仇,必欲除管仲而後快。鮑叔牙勸解齊桓公,說:“管仲是個治國人才,在政治、外交、軍事、理民和團結各階層人士方麵都勝過自己。如果齊桓公不計前仇,下令赦免管仲,管仲會感思戴德,為賢君明主盡忠。”齊桓公采納鮑叔牙的建議,赦免了管仲,派鮑叔牙到各國去,把管仲帶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臨淄城,齊桓公親自迎接,安慰管仲,讓他不要再為那一箭顧慮。管仲很受感動,認為齊桓公不計較前仇,虛懷若穀,確是一位賢良的君主,也就留在了齊國,幫助桓公主持軍國大計,進行政治改革,使齊國走上了霸主的道路。
孟嚐君用馮諼的例子在這方麵特別具有典型性,對用才者的啟發也更大。對此,《史記·孟嚐君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述:
起初,馮諼聽說孟嚐君好客,穿著草鞋來見他。孟嚐君說:“先生遠道而來,有什麼來教示我?”馮諼說:“聽說你愛好士人、我因為貧窮,所以歸附於你。”孟嚐君讓他住在下等客人所住的傳舍之中。十天後,孟嚐君問傳舍的舍長說:“客人做什麼?”舍長回答:“馮先生很貧窮,隻有一把劍,又是用草繩纏著劍把。他彈著他的劍歌唱說:‘長劍回去吧,吃飯時沒有魚。’”孟嚐君把他遷到中等客住的牽舍,吃飯時有魚。過了五天,又問傳舍長。傳舍長回答說:“這位客人又彈劍而歌唱說:‘長劍回去吧,出門時沒有車乘。’”孟嚐君把他遷移到上等客位的代舍,出入可以乘車。過了五天,孟嚐君又問傳舍長。傳舍長回答說:“這位先生又曾經彈劍而歌唱說:‘長劍回去吧,沒有辦法養家。’”孟嚐君不高興。
過了一年,馮諼沒有說什麼。孟嚐君當時在齊國任相,在薛邑受萬戶之封。他的食客有三千人,封邑的收入養不起那麼多人。於是派人在薛邑放高利貸,但過了一年多,由於收成不好,借錢的人大多無法償付利息,這樣就將無法繼續供養那麼多食客。孟嚐君很擔心,問左右的人:“誰可以幫我到薛邑收取借款?”傳舍長說:“代舍的客人馮公從外表來看擅長辯論,而且又年長,沒有別的特長,應該可以讓他去收債。”孟嚐君於是叫馮諼前來並請求說:“賓客們不知道我這個人無德,前來我這裏的有三千多人,封邑的收入養不起這麼多賓客,所以在薛地放了高利貸。薛地的年歲不好,許多人都不付利息。現在恐怕沒法再供應賓客吃飯,希望先生前去追討。”馮諼說:“好。”辭出到了薛邑,把從孟嚐君那裏借錢的人召到一起開會,得到利息十萬錢。於是他釀了許多酒,買來肥牛,召集那些借錢的人,能償付利息的都來,不能償付利息的人也要來,都拿當初借錢的文書—一核對。大家一起集會,當天殺牛飲酒。在酒喝得正酣暢時,他拿出借錢的文書與以前一樣核對,有能力還利息的,與他確定還息的日期;因為貧困而不能還息的,取出借錢的文書把它燒了。並說:“孟嚐君所以供錢給大家,是為了你們當中沒有錢的人能從事正當事情;所以要收取利息,是因為無法養那麼多賓客。現在富有的人確定歸還的日期,貧窮的人就燒掉借據就算把錢送給了他們。諸位情盡量多吃。有這麼好的君主,難道可以背叛他嗎!”在座的人都起來拜了兩拜。
孟嚐君聽說馮諼燒掉了借據,憤怒地派人去召回馮諼。馮諼到了以後,孟嚐君說:“我的食客有三千人,所以把錢借貸給薛邑的人。我的封邑收入少,而且百姓們還大多不按時交付利息,恐怕無法借應賓客吃飯,所以請先生去收債。聽說先生收到錢後,就用錢買來許多牛和酒並燒掉了借據,這是為什麼?”馮諼說:“是這樣的。因為不多準備牛和酒就不能把大家都聚集起來,這樣就無法知道誰富裕誰貧窮。富裕的人,就與他確定歸還的日期。貧窮的人,即使守著他催他十年,利息越來越多,如果追討得急,他們就會用逃亡的辦法來自己廢除債務。如果催得急,而他們終究又無法償還,這樣,上麵的人會認為你愛好利益而不愛惜百姓,下麵的人則有背離、抵抗上麵的罪名,這樣不是激勵士民、顯揚你的名聲的辦法。燒掉那些無用的借據,放棄不可能收回的債款,讓薛邑的百姓親近你並宣揚你的善名,你還懷疑什麼呢!”孟嚐君於是拍手向馮諼表示感謝。
齊王由於受秦國、楚國散布的毀謗的迷感,認為孟嚐君名聲超過自己的君主而且在齊國專權,於是就罷免了孟嚐君。賓客們看到孟嚐君被罷免,就都離開了他。馮諼說:“借給我一輛車,讓我可以進入秦國,一定會使你在國內受重視並且封邑更廣,可以嗎?”孟嚐君於是準備了車子和錢幣讓馮諼去秦國。馮諼於是向西去對秦王說:“天下的遊說之士駕車向西來到秦國,沒有不想讓秦國強大讓齊國削弱的;他們駕著車向東進入齊國,沒有不想讓齊國強大而削弱秦國的。所以齊、秦好比是雌雄兩個國家,其勢不可能兩個都是雄的。雄的國家就能得到天下。”秦王長跪著問他:“怎麼才能使秦國不做雌的那個國家呢?”馮諼說:“大王你也知道齊國已經罷免孟嚐君了嗎?”秦王說:“聽說了。”馮諼說:“使齊國威重天下的,是孟嚐君。現在齊主罷免了他,他心裏一定怨恨,因此一定會背叛齊國;一旦益嚐君背棄齊國,進入秦國,那麼齊國的國情,人事關係的內幕,都帶到了秦國,這樣,秦國就可以占有齊國的土地,豈隻是稱雄呢!你趕快派使者裝著錢幣偷偷地去迎接孟嚐君,不可失掉時機。假如齊國覺悟了,再次起用孟嚐君,則齊、秦兩國誰雌誰雄還不能預知。”秦王十分高興,就派出十輛車帶著百鎰黃金去迎接孟嚐君。馮諼辭出,先秦國使者而行,到了齊國,勸齊王說:“天下的遊說之士駕車向東進入齊國,沒有不想讓齊國強大而讓秦國削弱的;他們駕車向西去泰國,沒有不想讓秦國強大而讓齊國削弱的。秦國和齊國,好比是雌雄兩個國家,秦國強大則齊國削弱,兩者勢必不可能同時稱雄。現在我私下裏聽說秦國派遣使者乘著十輛車、裝著百鎰黃金來迎接孟嚐君。孟嚐君不西入秦國則已,一旦他西入秦國擔任秦相那麼天下就歸屬秦國,秦國稱雄而齊國為雌,齊國為雌那麼齊國的臨淄、即墨就很危險了。大王為什麼不在泰國使者未到之前,就恢複益嚐君的相位,增加他的封邑並向他致歉?孟嚐君一定會高興地接受。秦國雖然是強國,難道可以請走別國的宰相並派人前來迎接嗎!挫敗秦國的計謀,而且斷絕它稱露強國的方略。”齊王說:“對。”於是派人到國境迎接秦國的使者。秦國使者的車輛剛進入齊國的國境,齊國的使者就回來告訴齊王,齊王召回孟嚐君,恢複了他的相位,並且歸還他原來的封邑,又增加了一千戶的封地。秦國的使者聽說孟嚐君已在齊國恢複相讓,掉轉車頭就回去了。
自從齊王罷免了孟嚐君,他的賓客都離他而去。後來孟嚐君被召回,恢複了相位,馮諼去迎接他。還未到國都時,孟嚐君長歎說:“我常常好客,遇見賓客不敢有錯失,因此有食客三千多人,這先生是知道的。賓客們見我一旦被罷免,就都背棄我而去,沒有人再來過問。現在依靠先生而得以恢複相位,這些賓客們還有什麼麵目再來見我?他們中如有人再來見我,我一定要用唾沫吐他的臉並大大地折辱他。”馮諼停馬下來而拜,孟嚐君下車把他扶起,說:“先生是為賓客們向我致歉嗎?”馮諼說:“不是為賓客們致歉,而是因為你的話有錯失,萬物有必然的歸宿,事情有本應如此的道理,你知道嗎?”孟嚐君說:“我不知你說的是什麼。”馮諼說:“有生必有死,這是萬物的必然歸宿;富貴了就有很多士人與你結交,貧賤了朋友就很少,這就是事情本應如此的道理,你獨獨不見那些趕集的人嗎?天剛亮時,人們肩挨著肩,搶門而入;等到日落以後,經過集市的人會甩著胳膊,不去看它一眼,這不是他們喜歡早晨而討厭傍晚,而是因為他們期望的東西已經不在裏麵。現在你失去相位,賓客們都離開了,這不值得你去怨恨他們而徒然斷絕了賓客們的歸路。希望你像以前一樣對待賓客。”孟嚐君拜了兩次說:“恭敬地聽從你的勸告。聽了先生的話,敢不遵奉你的教導嗎?”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例子是,孟嚐君討厭家中的一位門客,想逐走他。魯仲連對孟嚐君說:“猿猴離開了樹木而到了水中,就不如魚鱉;經曆險阻攀登高峰,千裏馬就不如狐狸。曹沫奮力舉起三尺寶劍,全軍不能抵擋;假使曹沫放下三尺寶劍,而使用農具與農夫同處田野裏,就不如農夫。所以事物舍棄它的長處而使用它的短處,聖賢唐堯也有做不到的。現在差遣人而他不勝任,就說他無用;教誨人而他做不到,就說他笨拙。笨拙就驅逐,無用就拋棄,使人有被拋棄被驅逐的厄運,不和他相處,這些人以後就會回來報複,這難道不是世上應記取的最重要的教訓嗎?”孟嚐君說:“說得好。”於是就不再驅逐那位門客了。
而特別有趣的是,統一六國的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竟連12歲的小孩都敢讓他擔任國家使者的重任。
公元前239年,機警聰明、胸懷大誌的秦王嬴政已登基七載,一心想要統一全國。
有一次,秦王想聯合燕攻打趙國。秦王派使者勸說燕王,燕王派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秦王決定派大臣張唐為燕相國。
張唐因懼怕路經趙國時被殺,就在家裝病,閉門不出。呂不韋隻好到他家親自勸說。張唐借口說:“臣屢次帶兵伐趙,趙國特別怨恨我。去燕一定要經過趙,臣會恐怕不便。”
呂不韋再三勸說也無效,回到府中,一個人在堂上生悶氣。這時一個12歲的小客人甘羅走過來問道:“丞相因何悶悶不樂?”呂不韋生氣地說:“小孩子懂什麼,也來問我。”
甘羅卻說:“您是個禮賢下士的人,心中有事不向賢士說出來,我就是有再大的本領,也無法為您效勞。”
呂不韋早就聽說過甘羅雖小,但才智出眾,又見他說話這麼大口氣,就想難為他一下,說:“大王決定與燕和好,燕派太子丹到秦國,我想派張唐到燕,可他說什麼也不去,請問你有何高見?”
甘羅拍著手笑起來說:“就這麼一點小事,怎麼不早說?瞧我去給你辦。”
見呂不韋不相信,甘羅收起笑容,振振有詞地說:“以前,項橐7歲為孔子師,我比項橐大5歲,已經能辦大事了,你怎麼能小看賢士呢?”
呂不韋聽他講話很有分量,就對他說:“你如果能讓張唐去燕國,事成之後,我請秦王封你為上卿。”
張唐得知甘羅要來勸說的消息,毫不在意,還存心想跟他開開玩笑。
甘羅一到,張唐就笑著問:“你這個小孩也想來欺負我嗎?”
甘羅恭恭敬敬地給他行了個禮,一本正經地說:“我是來給您吊喪的。”
張唐問:“我犯了什麼罪,你為何來給我吊喪?”
甘羅問:“您的功勞與武安君白起比如何?”
張唐說:“武安君率領秦大軍南征北伐勝仗無數,我的功勞不如他的十分之一。”
甘羅又問:“在秦國,應侯範雎與文信侯呂不韋,哪個人權勢大呢?”
張唐說:“當然文信候的大。”
甘羅說:“當初應侯讓武安君攻趙,他裝病不去。應候發怒了,武安君被趕出鹹陽,逼死在杠郵。現在文信侯遣您,您卻裝病,如何躲得過去呢?您的死期不遠了,所以我特來吊喪。”
張唐聞言,麵帶懼色,深深地向甘羅作了個揖說:“請向文信侯替我請罪,多多美言,我遵命使燕。”
幾天之後,張唐已束裝待發了。甘羅對呂不韋說:“張唐是經我勸說,不得已才赴燕。其實,按情理來說,他確實害怕路過趙國。我願為張唐使趙。”
秦王宣甘羅入朝,看他雖小,但眉清目秀,招人喜愛。問他:“你到趙王那裏打算說什麼呢?”
甘羅回答:“這要察言觀色,見機而行。不能預先確定。”
秦王點頭稱是,派他正式使趙。
趙王已知秦燕通好,害怕兩國聯合攻趙,聽到秦國來使非常高興,派人出城20裏迎接。
進宮之後,趙王見使者竟是個小孩,不免有些輕視,說:“看來秦國朝上缺人,派先生出使。”
甘羅答道:“秦王用人,能夠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年歲大的辦大事,年歲小的辦小事。我12歲,年齡最小,所以派我到趙國。”
趙王見他言辭磊落,不禁暗暗稱奇,說:“先生此來,有何見教?”
甘羅說:“大王聽說燕太子丹人質於秦,張唐將要相燕的事情嗎?”
趙王說:“聽說了。”
甘羅說:“秦燕通好,趙國就危險了。”
趙王說:“秦燕聯合是什麼用意呢?”
甘羅說:“當然是為了攻打趙國,說得明白一些,就是想擴大領土。我勸大王不如早割五城以獻秦王,然後我請求秦王離燕而親趙。如果強大的趙國去攻打弱小的燕國,而秦兵不救,趙國所得恐怕不隻五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