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化
一、講座和報告會
舉辦講座和報告會是博物館進行宣傳教育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博物館根據自身的性質和任務,從館內藏品和陳列內容出發,針對社會需要,舉辦了多種多樣的講座和報告會。在時間上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在場所上有在館內舉行的,也有到工廠、農村、部隊、機關、學校、少年之家等處舉辦的;在內容上有係列性的,也有專題的。綜合各館的做法,舉辦講座或報告會,主要有以下3種情況。
(一)結合本館舉辦的陳列展覽。選擇人們特別感興趣的內容,舉行學術報告,借以繁榮學術活動。舉辦這種講座大都事先登報預告或發票通知,通告講座的內容、題目、時間、地點和主講人。講座的主講人一般都是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研究人員。如南京博物院自一九八○年以來舉辦的以江蘇曆史為題材的講座就有“高郵天山漢墓黃腸題湊的意義”、“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連雲港摩崖石刻的重大發現”、“南京地名考略”、“曹雪芹與江蘇”等10多個講題。
(二)配合形勢教育舉辦專題講座。其題材以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烈士事跡等為主。主講人多為群眾工作部的工作人員。如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四年間,北京市許多單位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見》,邀請中國曆史博物館的講解員舉行有針對性的講座活動。該館講解員在北京啤酒廠、北京電視機廠、工程兵部等40多個單位進行了以《社會發展史》、《中國近代史》和《我們偉大的祖國》為題材的講座230多場。由於他們講的深入淺出,生動感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又如東北烈士紀念館在一九八四年配合中國共產黨的整黨學習,為714個單位的52萬多名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宣傳烈士事跡947場。一位老幹部聽了宣講後說:“仿佛又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想起那些犧牲的同誌,深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幸存者的責任而內疚。”
(三)為普及曆史、文物、自然科學知識舉辦的講座活動。聽講對象主要是求知、求解型的觀眾。這種講座往往係列化,在一段時間內,聽眾也相對穩定。如上海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基礎,連續舉辦了《從青銅器看中國奴隸社會曆史》等10個係列講座,受到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二、電化教育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博物館工作者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手段,將聲光電引進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之中。一九七六年以前,主要是有線廣播、錄音、幻燈和少量的電影,一九七六年以後,電視、電腦等現代化視聽技術在博物館迅速推廣。
五六十年代,許多博物館都安裝有廣播設備,向觀眾介紹本館展出內容,說明參觀注意事項等。它部分地解決了觀眾多、講解人員少的矛盾,滿足了一部分觀眾的求知願望。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和博物館財力,廣播的音響效果都不太理想,特別是“音”和“物”結合較差,常常出現觀眾聽到聲音後找不到所介紹的物,隻能聽,做不到看、聽一體化。為解決這種矛盾,少量博物館在展櫃內加了指示燈,當播放錄音時,相關的指示燈同步閃亮,效果較好。
這一階段,博物館界對幻燈的運用還是比較多的,有的在陳列室安置屏幕,放映同陳列內容相關聯的幻燈片,幫助觀眾較全麵、係統地認識陳列內容。有的博物館在流動展覽、巡回講演、學術報告中配備幻燈片的放映,既充實了內容,又活躍了氣氛。
一些規模較大的博物館,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等都建有電影放映廳,結合學術報告等活動,放映相關的新聞紀錄片、資料片、科教片等。中國曆史博物館就放映過《馬王堆漢墓》、《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敦煌藝術》、《紫禁城》等影片。
一九八八年,故宮博物院同美國有關公司合作搞成錄音講解,是中國博物館電化教育的一大突破。他們運用出租錄音機、錄音帶的方式,由承租觀眾自己控製開關,邊參觀邊聽講解。錄音帶都是由專家學者擔任講解,水平較高。在語種上既有英、法、日、西班牙等多種外國語,又有閩、粵等中國方言,能廣泛地適應各國來賓和各地僑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