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滄源野人(2 / 3)

所留的下左掌標本,1984年1月以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動物研究所、上海華東師大、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鑒定,一致確定為合趾猿。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教授在鑒定書中指出:“過去在我國沒有合趾長臂猿的記錄,這次發現了它的腳,就是很大的成績,值得讚賞。”

合趾猿是各種長臂猿中最大的類人猿,原發現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馬來西亞,中國尚無記錄,此次在我國是首次發現。該標本的主要特征是趾尖呈菱狀球形,趾細長,大趾粗壯發達,對掌,趾甲尖而上翹,二、三、四、五趾短於長臂猿,第二、三趾的第一關節有皮膜相連。由於合趾猿個體頗為高大,形象又與人極其相似,因而當地部分群眾就把它誤認為“野人”了。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線索和蹤跡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1982年8月,班列佤族社員包老大用鐵夾活捉了一個“古”,在家裏飼養了兩個多月,於10月因傷勢嚴重才死去。死前,主人把它關在一個鐵籠子裏,出於好奇,徐守清曾兩次進行過認真觀察,這種佤族稱為“古”的奇異動物既不同於猴類,也不同於一般的猩猩。其貌酷似老人,麵白,有額和下頦,眉骨、顴骨和嘴部稍突出,個頭高大,約14米左右,毛發灰黑,長及肩,手、腳已基本分工,似人,看不到尾,隻有一寸左右的無毛肉團,似一種尾巴蛻化形式。有喜、怒、哀、樂和怕羞的表情。另據當地著名獵手田尼塊告知,他曾於近年內捕獲過3個“古”,有雌的,有雄的,有大的,也有小的,並在森林中作過詳細的觀察。“古”除上述特征外,它還會到河裏捉魚、抓螃蟹,會搬動樹幹、捉土蠶,七八十個群居,基本生活於地麵,偶會爬樹,但不能跳躍。有極強的集體感,相互關照,若同伴不幸被擊傷,就集體幫助轉移。若被擊斃,則一同把它背到隱蔽地,剜土掩埋,實行“土葬”,兩性關係固定、隱蔽等等。這些都說明,“古”是一種我們現在還未知的類人動物,其形象與李應昌捕獲的奇異動物極其相似,是否同類,還是其他未知的靈長類?有待於科學家深入地考察。

拱撒地區也曾多次發生過和“野人”遭遇的事例,衛刀勵的目擊和遭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衛刀勵,男,佤族,幼失父母,因生活無著,從小投靠鄉親,被他人收養。大約是1954年盛夏的一天上午,他背著一個大麻布袋,到原始森林采集飼料葉。那時剛好太陽出山不久,但山林中依然陰森森的,十六七歲的衛刀勵在一棵飼料樹下站住,伸手攀摘葉子。他剛把第一把飼料葉裝進布袋裏,突然一個家夥從背後把他戴在頭上的線帽搶了去,他出於本能地反應,猛地回頭一把從那家夥的手中奪了回來,順手放進麻布口袋中。待他抬頭一看,嚇呆了,因為站在他麵前的不是人,而是平時聽別人經常講起的“野人”。隻見“野人”的身材比他略高,全身裸體。長毛,隻是背上披著一塊破布。毛發棕紅色,頭發長過肩。係一雌性,乳房較長,臉形酷似人,隻是眉骨、顴骨和嘴部稍凸,臉的皮膚呈黑紅色,兩頰較鮮豔,似演員化過妝一般。使他印象最深也最恐懼的是“野人”的那雙眼睛。據衛刀勵說,其眼球發藍,有光澤,就像貓的眼睛一樣。刹那間,他看到這一切後,不由自主地調頭就往回跑,一口氣跑了六七千米,待他回到家裏倒在床上,已嚇得不省人事,直到傍晚才蘇醒過來,這才把早上遭遇“野人”的經過,一一講述給親友們聽。

班洪,位於滄源縣西部,與北部大黑山原始森林相接,南部屬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這裏林海遼闊,麵積約73333公頃。境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也是“野人”經常出沒的場所。

1967年9月,17歲的胡德仁初中畢業後在家務農。一天清晨,生產隊安排他跟舅舅張老大到馬伴邊守包穀地。馬伴邊離班洪大寨約10餘千米,位於大黑山西南簏,北麵是森林,南麵是坡地。為了便於看守莊稼,他們在包穀地裏蓋了兩個臨時窩棚,一個靠地頭,一個靠地腳,兩個窩棚的距離不遠,相互呼喊可以聽得到,但由於成熟包穀的遮擋,卻彼此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