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人類在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對土地的使用和經營。20世紀以來,由於世界人口急劇增加,引起可利用土地資源的相對減少,農業、工業和交通運輸等部門的用地矛盾日漸尖銳,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因而對土地利用的研究日益普遍地開展起來。土地利用研究的內容包括:(1)土地資源的普查登記;(2)土地資源分類;(3)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4)土地質量評價;(5)土地利用的調整與規劃。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多集中在農業的土地利用方麵。隨著20世紀50年代後城市化過程的加速進行,許多國家已把研究重點轉向城市土地利用,並側重於從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角度進行研究。
【土地評價】從社會經濟角度對土地質量、潛力和適宜用途所作的評估。是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的前期基礎工作。土地評價可按不同的地域範圍來進行,也可按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來進行。評價的內容一般有三方麵:(1)土地質量評價。要根據土地用途確定評價指標,如農業用地要考慮土壤厚度、肥力、保水性、適耕性等;工業用地則要考慮地質構造、承載力、壓陷性等。(2)土地潛力評價。是對土地未來利用的預測,根據一定的指標體係對土地潛力進行分級。如農業用地潛力評價的指標有坡度、地形、土壤組成、土壤侵蝕方式等,每一指標有若幹等級,每一等級有一定分數,根據總積分就可評出潛力等級。(3)土地適宜性評價。要根據特定用途來進行評價,可分為適宜、有條件適宜和不適宜三級。土地評價需要有自然科學、經濟科學和技術科學等多方麵的知識,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
【土地規劃】土地的開發、利用、分配和管理計劃。可分為全麵性土地規劃和局部性土地規劃。前者是指對一國或一個地區全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所作的規劃,涉及到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土地利用結構,是區域規劃的組成部分。後者是指局部地區或單一部門內部的土地利用規劃,如城市土地利用規劃、農業土地利用規劃等。土地是一項重要的資源。任何一種經濟活動都要有一定的土地投入。而土地的數量又是基本固定的,無法通過人類勞動大量地生產出來。這就是使得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具有重大意義。土地規劃就是為了達到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的目的而采取的一項有力措施。
【土地利用圖】表現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和地域差異的專題地圖。是土地利用調查的成果,也是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礎資料。土地利用圖按其內容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類型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圖、土地利用區劃圖和土地利用規劃圖。按其比例尺大小可分為三種:(1)大比例尺圖,幾千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可詳細反映土地利用差異,能夠用於生產規劃。(2)中比例尺圖,十萬分之一至五十萬分之一。常用於區域規劃、農業區劃和國土整治。(3)小比例尺圖,小於五十萬分之一。可供研究宏觀布局,編製經濟區劃和國土規劃之用。土地利用圖的製作已開始利用航空和航天遙感技術,並以電子計算機為工具,大大提高了其精確度。
【生產布局】物質生產部門(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分布,包括生產區位、規模、部門結構與地域組織。又稱生產配置。生產布局包括部門布局和地區布局兩種類型。前者是指各生產部門的布局,大至整個行業,小至個別企業;後者是指一定地域範圍內各部門的綜合布局,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縣一鎮。生產布局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生產布局的自然、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2)各生產部門的布局要求,部門結構及地域組合規律;(3)生產布局的理論與方法。由於物質資料生產企業是不能輕易移動的,因而生產布局具有相對穩定性。又由於原有布局對新布局的影響而表現出曆史繼承性。生產布局是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部署,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經濟區劃】根據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對全國領土進行戰略性的劃分。其目的在於揭示各地區生產發展條件和經濟結構特點,明確各地區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彼此協作關係,為國民經濟宏觀管理與布局提供依據。社會主義經濟區劃的主要原則有:(1)充分發揮地區經濟優勢與國民經濟全麵發展相結合;(2)地區經濟現狀與遠景發展相結合;(3)地區經濟中心與其經濟吸引範圍相結合;(4)經濟區劃要與國民經濟管理體製相適應。此外,經濟區劃還要考慮環境保護、民族自治和國防建設等問題。經濟區的分區指標和分級係統要根據國家地域範圍大小、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自然與經濟條件來確定。
【勞動地域分工】社會勞動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現形式。指不同地區根據各自的優勢實行專業化生產。勞動地域分工的基礎是地域差異,包括自然資源、生產條件和經濟基礎的差異。由於地域差異的存在,使得某些部門的生產在某些特定地域具有比較優勢,因而在這些地域形成專業化生產。地域分工又導致了地域協作和貿易關係的建立,使整體經濟的內部聯係更加緊密。合理的勞動地域分工有利於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經濟區】不同規模、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單元,是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表現形式。經濟區一般以一個或一組城市為中心,有自己的工業專門化生產部門,內部經濟聯係發達,交通運輸自成網絡並與區外相聯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承擔著一定任務。根據經濟區的職能和結構特點,可分為兩種類型:(1)部門經濟區,如工業區、農業區、商業區等。部門內部還可進一步劃分綜合部門經濟區和單項部門經濟區。(2)綜合經濟區,即通稱的經濟區。在中國分為三級,基本經濟區、省級經濟區和基層經濟區。經濟區作為社會生產地域分工的表現形式是客觀存在的,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它又不是一個封閉的係統,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更是一個高度開放的係統。
【經濟特區】國家在其領土範圍內劃出的、享受對外經濟活動優惠待遇的特定區域。經濟特區是中國特有的概念。按其實質,大體相當於世界其它國家的自由港或出口加工區。中國從1979年開始,先後在廣東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福建省的廈門市和其他沿海地區設立了經濟特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條件吸引外商投資,發展出口加工工業,並兼有旅遊、房地產、金融等第三產業。興辦特區的目的在於: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就業,擴大出口貿易,以帶動和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特區位於沿海,水陸交通方便,勞動力資源豐富,並以僑鄉為依托。經濟特區內部經濟成分複雜,國營、集體、獨資、合資和個體經濟並存,經濟運行機製是市場經濟。特區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管理權由政府掌握。
【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引進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為目的,在中國沿海開放城市中劃出的實行特殊優惠政策的地區。其性質類似於經濟特區,但發展方向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經濟技術開發區本身是一個經濟實體,主要任務是:引進與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及時掌握和向內傳播國外的經濟技術信息,開發具有國內外市場潛力的新產品,培養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和擴大出口貿易,增加外彙收入。中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都位於東部沿海開放城市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智力資源相對集中,為開發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區域規劃】對一定區域的資源開發與經濟建設所作的總體部署。廣義的區域規劃包括區際關係的協調和區內經濟發展的全麵布局;狹義的區域規劃則主要指區域內的建設項目布局規劃。進行區域規劃的目的是有效利用資源,合理布局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使區域經濟發展與建設得以順利進行。區域規劃的具體內容有:(1)在對區內資源和建設條件全麵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2)對工農業生產和相應的建設項目進行合理組織與安排;(3)預測規劃期的人口規模和城市化水平,確定城鎮體係的規模結構、功能結構和地域結構;(4)合理安排交通運輸、能源動力、通訊、供水等項區域基礎設施;(5)提出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區域規劃是一項戰略性、地域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多學科專業人員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規劃區的界定既可按經濟區,也可按行政區,還有由大到小的多種層次。
【國土規劃】根據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對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所作的總體部署。國土規劃既可以是全國性的,也可以是地區性的,後者大體上相當於區域規劃,但比區域規劃內容更廣泛,規劃期也更長。國土規劃的主要任務是:(1)確定各項資源的開發規模、開發步驟和加工利用方向;(2)合理安排交通、能源、水源等區域性基礎設施;(3)組織協調各經濟部門和城市間的經濟聯係與空間布局;(4)提出國土整治與保護的目標和措施。國土規劃的根本任務在於協調資源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之間的關係,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流域規劃】在江河流域範圍內所作的、以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中心的長期規劃。是區域規劃的一種特殊類型。河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淡水來源,還蘊藏著大量的動力,又可作為交通通道,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但河流所帶來的洪水也會給人類造成很大危害。因而河流的治理和開發利用一直是經濟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流域規劃就是要根據河流的自然特性,確定治理和開發方案,統籌安排各項工程設施,協調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功能,並製定保護流域生態平衡和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對黃河、長江、淮河等大河和眾多的中小河流先後進行了流域規劃,並逐步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寶貴經驗。水利電力部還製定有《江河流域規劃編製規程》(1982)。
【國土開發】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各項國土資源,以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不同程度地開發利用了自己的國土資源。但也有大量尚未開發或利用不充分的國土資源有待進一步的開發利用。由於國土資源是有限的,某些資源(如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因而開發利用時既要考慮到近期的經濟效益,又要顧及子孫萬代的長遠利益。國土開發的目標和任務隨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而變化,也隨國情和國力的不同而各異。但其內容都基本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資源的開發,以及區域資源的綜合利用。
【國土整治】采取有效措施,使被破壞了的國土資源得以恢複和改善,達到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人類在長期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不斷開發利用著自然資源,也常常不自覺地毀壞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國土整治就是要采取立法、行政、工程、生物等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被破壞的資源和環境得以恢複和改善。國土整治的具體內容要根據國情來確定,采用的方法也要根據技術經濟條件來選擇。但其實質都是要解決人口和經濟增長與國土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矛盾。
農業地理
【農業布局】農、林、牧、副、漁各部門和各種農作物的地域分布及其組合。又稱農業配置。農業布局受自然、技術、經濟、社會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布局安排既要順應自然規律,因地製宜,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又要考慮到生產技術水平和市場需求,以及交通運輸條件。合理的農業布局要做到各部門和各種作物分布在最適宜地區,各部門又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形成有機結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農業地域分工】農業生產社會分工在地域上的體現。不同地區根據各自的優勢資源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並將其剩餘產品與其它地區進行交換,從而形成了勞動地域分工。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受自然條件的很大約束,某些地區適宜於某些部門和作物的生產,而不利於其它部門和作物,隻有因地製宜地安排農業生產才能收到最大的經濟效益。而由於各地區產品的不同就出現了商品交換。農業地域分工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農產品商品率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形成的,並需要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相配合。
【郊區農業】城市周圍以生產城市生活所需的副食品為主的農業類型。它是隨城市的出現和發展而形成的,其規模大小也是由城市的大小而決定的。郊區農業以城市為市場,生產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瓜果、禽蛋、乳品、肉類和花卉等需求量大而又不易貯存和運輸的農副產品。大、中城市的遠郊區也生產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由於城市人口集中,副食品消費量大,而副食品又具有易損耗、易腐壞的特點,因而各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都需重視郊區農業的建設,搞好各種副食品生產基地,並組織好運輸、銷售各環節,以滿足城市居民菜籃子的需要。
【生態農業】源於傳統的有機農業,指利用植物或有機物的自然循環和能量轉化來提高農作物產量的耕作方法。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興起,大量的化肥、農藥投入了農業生產,對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農業勞動生產率起到了很大作用。由於這些無機物的投入逐步取代了有機物的投入,因而形成了所謂的“石油農業”。但化肥、農藥的長期、大量使用會造成土壤、水源和農產品的汙染,破壞自然的生態循環,造成環境質量惡化。於是許多學者提出應減少無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量,盡量利用植物對太陽能的固定功能和生物能的轉化作用來提高農業產出。如實行草田輪作,豆糧輪作,施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以保持生態的良性循環。
【作物布局】農作物的地域分布。包括各類農作物在不同地區間的分布和在同一地區內的組合結構。各種農作物有著各自的適生條件,對水、肥、光、熱有著不同的要求,因而作物布局首先要考慮自然條件,把各種作物安排在具有最優越條件的地區生產。同時還要考慮到原有生產基礎和技術基礎,向投資少、見效快的地區集中。並形成合理的作物組合,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商品性生產與自給性生產相結合,生產與加工相結合,逐步實現生產的區域化與專業化。
【作物組合】一定地域範圍內各種作物的種植比例,又稱作物構成。主要反映種植業的內部結構和土地利用特點,體現各種農作物之間的內在聯係。一個地區的作物組合是與其自然條件、熟製類型、複種指數和輪作方式等密切相關的,也受到市場需求的很大影響。研究作物組合規律,提出合理的作物組合方案,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和光熱資源,提高產量,促進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爭取更好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耕作製度】農作物的栽培方式和有關技術措施的總稱,又稱農作製度。栽培方式包括單種、複種、混種、間種、套種、輪作、休閑等。這是為了充分利用地力而又保護地力,在長期的生產中摸索形成的不同種植方式。種植技術措施主要有農田基本建設、水利灌溉、病蟲害防治和施肥等。耕作製度是在一定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並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中國漢代時就有了輪作和複種,在現代農業中又進行了廣泛的耕作製度改革,提高了複種指數,推廣了農業機械的運用,有效地促進了作物產量的提高。
【立體農業】依據不同動植物的生物特性和空間占有情況,在一定範圍內實行多種種植、養殖業有機結合的農業生產方式。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在地勢明顯起伏的山區,自然條件的垂直地帶性分異造成的農、林、牧業和不同物種的立體分布。如在中國雲南、四川西部等地,山穀中為種植業,山坡上為林地,林線之上為天然草場,形成層次分明的垂直變化。二是在局部自然條件基本一致情況下為最大限度利用空間和生物能量而實行的立體種植、立體養殖和種養結合。如糧林、糧菜間作套種、稻田養魚、不同魚種立體放養、桑基魚塘等等。立體農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空間與物質能量,收到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形成良性生態循環,產生良好的社會與環境效益。
【畜牧業地理】農業部門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家畜、家禽養殖的地域分布規律。畜牧業可為人類提供肉、乳、蛋等食品和毛、皮、絲等原材料,以及部分動力和藥材。其發展與分布既受自然條件的製約,又受經濟、技術、社會條件的影響。畜牧業地理主要研究:(1)畜牧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條件評價;(2)馴養動物種群的地域分布規律;(3)畜牧業的生產規劃與布局;(4)畜牧業內部的結構調整與畜牧資源保護。畜牧業地理的科學研究始於歐洲,以德國為代表。20世紀是這一領域發展較快的時期,有關畜牧業地理的科學著作不斷問世,理論與方法也逐步形成。中國曾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對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的畜牧業資源進行了考察,研究了畜種結構、地域分布和生產布局問題,對中國畜牧業生產的調整與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
【林業地理】農業部門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林業生產的地域分異規律。林業是森林(包括天然林與人工林)經營業,它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木材和其它產品,而且在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減輕汙染、美化環境等方麵有著重要作用。林業生產的地域分布既受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的約束,又與市場、加工業、交通等經濟因素密切相關。林業地理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分析製約林業生產地域分布的自然、經濟和技術因素;(2)綜合評價森林資源;(3)研究林業生產的地域分布特點及規律;(4)製定林業區劃,提出調整林業布局的科學依據。
【水產業地理】農業部門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水產業生產的地域分布規律。水產業按生產方式可分為水產種植、水產養殖、水產捕撈和水產加工業;按地域可分為海洋水產業和內陸水產業。水產業地理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分析和評價影響水產業生產和分布的自然、經濟、技術條件;(2)研究不同水產部門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其原因;(3)探討水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向及途徑;(4)進行資源評價和劃分水產業生產的地域類型,製定水產業區劃。開展水產業地理研究,可為因地製宜地發展生產和保護資源提供科學依據。中國在20世紀50和70年代曾開展了大規模的水產資源調查和水產區劃,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農業係統】在一定地域範圍內,農業各部門或各種作物的生產要素按不同比例有機結合而成的生產係統。農業係統的劃分標準一般是根據土壤、氣候、勞動力、資金、經營方式和生產水平等因素,研究範圍可大可小。美國格裏格1969年提出把全世界的農業係統劃分為9種類型:(1)遷移農業;(2)亞洲水稻耕作;(3)草原放牧業;(4)地中海式農業;(5)西歐和北美混合農業;(6)乳酷業;(7)種植園農業;(8)大牧場;(9)大規模穀物生產。這是大範圍、高層次的農業係統。還有低層次、小範圍的農業係統,如種植業中不同的作物組合,林來中不同的林種混交等。對農業係統的研究有助於認識農業生產發展和布局的基本規律,為農業生產計劃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