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實務
作者:潘東燕
阿米巴 中國造
“一個人人都隨時可以開會的組織,必然是一個誰都不能做事的組織。”這是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對於“會議”的經典論斷。 一個結構設計臻於理想的組織應該沒有任何會議。而就有這樣一家公司,一年到頭會議屈指可數。它的創始人陳鍇說:“我很少開會,也幾乎不見客戶。每年固定的會議就這麼幾個:月度品質會,季度業務會和流程評價會,年度的春酒會和民主委員會換屆。”(薑承剛總編點評:關於開會,有兩句話要記住:第一句是,開會與賺錢是“孿生兄弟”;第二句是,會議要越短越好,因為會場的人坐著也要發薪水。)
這家公司就是江蘇澳洋順昌股份有限公司, 它於2003年8月投產,2008年6月上市,是3C金屬材料供應鏈整合服務商,也是所在領域的隱形冠軍。這是一個薄利行業,大多數同行的淨利率隻能做到1%,甚至虧損,而澳洋順昌的淨利率能做到4%~6%,上市後仍保持了4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與B2C服務業不同的是,澳洋順昌所在的B2B服務業不需要笑容,客戶都是IT大佬,看重的是產品質量和配送的精準度等。陳鍇說:“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內部管理體係。”在國內企業界,這樣的答案並不多見。
分與合:
“活動”解構公司,流程梳理“活動”
曾在港資公司當過多年職業經理人的陳鍇說,港資公司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極端追求利潤,同時極為重視財務和ERP。由此,當他創立澳洋順昌時就非常重視信息係統建設。2004年10月,公司自主開發的擁有著作權的ERP係統上線運行。2008年上市後,ERP係統開始升級改造。澳洋順昌一開始也走過彎路,按照常規的流程管理思維製定一係列的流程指引,告知員工每個流程的操作步驟。後來發現問題很大。員工常常不遵照步驟指引做事,同時又無法監督,也就無法考核和評價,公司一度出現管理紊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司在流程管理中引入“活動”的概念,將實現目標所需的所有工作分解成“活動”,再為“活動”設定規則,同時將為完成同一任務的所有“活動”以流程方式重新進行梳理串聯,“活動”是流程中的一個要素,流程是“活動”的序列,最終將所有“活動”梳理成24個工作流程,做到流程管事,主管管人。“流程”包括六個要素:輸入、輸出、規則、指標、活動和崗位。
以成品打包為例,過去是寫好“打包步驟”提供給包裝工人,卻很少有人遵循步驟操作,工作指引被束之高閣,也無法考核評價。引入“活動”後,公司先定義A、B、C、D等多種包裝方式,並直接告知工人包裝的結果、用料、費用和獎勵標準。不再告訴員工應該怎麼做,而是告訴他們做好了會怎麼樣,公司隻要有質量的結果,考核和評價也完全基於結果。業務科長夏必勝說:“以前在其他公司,我甚至還要去生產部門當包裝工。現在公司的後台比較完善,扯皮的事很少。某個流程的某個”活動“出了問題一目了然,可以馬上找到相關責任人或他的上司溝通解決問題,責權利很清晰。”
獎與懲:
量化考核帶來持續改善
稻盛和夫創立的阿米巴經營是把組織分解成一個個小團體,通過獨立核算加以運作。設立阿米巴有幾個前提條件:能夠獨立核算、有明確收入、能夠計算出獲得收入的支出、必須是獨立完成業務的單位、能夠貫徹公司整體的目標和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