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新時代的引擎——核能(1)(2 / 3)

我們知道科學研究離不開科學事實,水隨溫度的狀態變化讓我們研究出了液化、氣化和凝固等科學規律;物質燃燒等現象讓我們得到分子合成可以釋放能量。沒有科學事實無從入手。直到有一天放射性現象的發現才打開了探索原子奧秘的大門。的確,原子核可以打開或是重組,雖然條件很苛刻,但是人們還是把它實現了。而且更讓我們驚訝的是,這樣分分合合中的能量遠比通過改變分子間距實現狀態變化中的能量和打開分子重組的化學反應中的能量大很多很多,後來我們把原子核變化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就叫做“核能”。

把上麵關於分分合合的理論用科學家的話來表述就是:任何兩個物體吸引在一起時都要釋放能量,而且吸引力越強,釋放的能量就越多。反之,分開就需要能量。

二、核電!核戰!

有人把核能比做魔鬼,因為核能具有巨大無比的力量,釋放時,瞬間會毀滅整座城市,殺死所有生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科學家並不知道核能的作用有多大,隻知道自然界的核能一直被封閉在小小的原子核中,千萬年來,它一直無所作為。但是,科學家早就預測,這種能量一旦釋放,將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

好像阿拉伯神話《一千零一夜》中講的“瓶子中的魔鬼”的故事,一旦瓶子中的魔鬼被釋放出來,世界將不得安寧。一個聰明的孩子又把魔鬼騙進瓶子,迫使魔鬼老老實實地聽他的話,去完成孩子交給的任務。

“二戰”後期,核能這個“魔鬼”已被釋放出來了,兩顆原子彈爆炸,顯示出了無比的威力。怎樣才能把核能這個“魔鬼”裝進特製的“瓶子”裏,讓它老老實實地為人類服務呢?為此科學家動了許多腦筋。盡管這個“魔鬼”有時會跑出來傷害人類,但最終還是被科學家牢牢地鎖在特製的牢不可破的“瓶子”中。看了下麵的內容,你就會覺得,人類降服核能“魔鬼”的道路是多麼艱難、曲折和有趣。你也一定會相信,要降服“魔鬼”,就得比“魔鬼”更聰明。

核能與核電

我們知道,把核能變成核電是利用核能的最佳途徑。核電由來已久,屬於新能源,“二戰”以後與煤電、水電一起構成世界電源的三大支柱。它為世界能源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於它有許多不可替代的優點,近年很多國家開始核電項目,特別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把發展能源的目標轉向核電。在60多座正在興建或立項的核電站中,有2/3在亞洲;到2030年,全球核電市場比例有望從現在的16%提高至27%。

核電實際上是一種高科技替代能源。目前全世界已有201家核電廠,共有442座正在運行的核反應堆機組分布在31個國家。其中,擁有核電反應機組前3位的美國、法國、日本分別擁有104、58和55座反應堆機組,占了全球反應堆機組總數的半壁江山。在歐洲,核電比重達到發電量的34%,其中法國核電最多,占總發電量的80%。像比利時這樣的小國,人口比北京人口還少,隻有1050萬人,然而卻擁有2座核電廠。專家認為,核能是解決能源危機最為現實最為快捷的手段之一,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00座新的核電站投入使用。

核能與戰爭

技術是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災難。核技術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和戰爭聯係在一起。中國核技術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和反對國外核訛詐聯係在一起。

什麼是“兩彈一星”?許多人把“兩彈一星”解釋為原子彈、氫彈與人造地球衛星。這是誤解。其實,“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指原子彈,後來演變成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也可叫做“核彈”;另一彈指的是導彈。當時我國領導人認為,為了反擊帝國主義國家的核威脅,我國必須具有快速反擊的核力量,因而在研製原子彈的同時,必須開展導彈研製。“一星”則是指人造地球衛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於我國來說是極不尋常的時期。麵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製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做出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