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西施生死之謎(1 / 1)

越女西施有“沉魚”之稱,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首位,號稱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間諜。

西施本姓施,叫夷光,住在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句無(今紹興諸暨)苧蘿村,由於施氏分東西兩村居住,夷光住在西邊,因此叫西施。西施是窮人家的女兒,從小隨母親以浣紗為生。她長得非常漂亮,人們稱譽她為“沉魚”。中國無人不知西施。西施是美女的別稱,美的化身。就連自然界的美景,在文人筆下也被比喻為西施,蘇軾的千古絕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撩動了無數人的心懷。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越國戰敗,苧蘿村寧靜的生活被打破,西施和眾多越國平民一樣過上了亡國奴的生活,在沉痛和悲傷中打發日子。越王勾踐和宰相範蠡被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勾踐回國後接受了範蠡獻的複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美貌清麗的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被送到吳國,吳王對西施一見傾心,至此“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終日沉溺於遊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而越王勾踐利用西施的掩護臥薪嚐膽,趁機發展國力,終於將吳國滅掉,光複越國。但是越國複國後,愛國女西施卻杳無音信了,西施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呢?說法很多。

一種以東漢袁康為代表認為西施隨範蠢隱居去了。袁康在《越絕書》中記載:“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蠢,同泛五湖而去。”杜牧做詩:“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蘇東坡也這樣認為:“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這些說法一脈相承,是傳統說法。

二是西施不慎落水而死。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以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鬆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三是墨子告訴我們的越王沉江說。《墨子·親士》說:“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吳越春秋·逸篇》也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意即西施在吳越爭鬥中,被越王利用,越王得意後,就把西施裝在袋內沉入江底,罪名是“亡國之物”。本來並不強盛、連年戰敗的越國,終於靠美人計等謀措挫敗消滅了原本強大的吳國,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吳王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便翻臉無情、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

越滅吳後,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傳說和曆史的真實相駁,千年之下,眾說紛紜。不過西施應該是中國第一位受到人民世代崇敬的女性人物。在極度男尊女卑的的古代中國,女性要受到尊重都不可能,豈敢奢望受到崇敬?何況在我們麵前的這位浣紗村女,既不屬才女之列,更夠不上立牌坊資格的貞節烈女。那她何以如此為世人所推崇倍至呢?唯一的解釋是她的美,她的美連同她的命運和越國的興亡緊緊聯係在一起,她犧牲了一己之軀,把一生的幸福都捐獻給了越國,使得越國能一舉滅吳,完成複國大業。最後得到的卻是以“亡國之物”被勾踐沉江而死的悲慘命運。這使得我們後人在追思的時候不免帶有一絲悲涼的哀怨。

魯迅說過:“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裏,女性是決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先生的話再明顯不過了,他對越王勾踐對待西施的做法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問題在線

西施對越國的功在哪裏?

西施並沒有依靠單純的色相來迷惑吳王,她采取了另一種策略,她想方設法使吳國國力提前耗盡。她先是以魯國內亂為由鼓勵夫差出兵平亂立威。結果夫差一出兵不僅擺平了魯國,而且還聯合魯國攻打了齊國,迫使齊國答應年年進貢。這次出兵成功使得夫差認為西施真心誠意地幫他,從次以後對西施徹底地言聽計從。此後西施借故尋釁逼夫差賜死伍子胥,鏟除了越國滅吳的最大障礙。而為了越國的水師能從水陸進擊吳都姑蘇,西施又用盡心思縱恿夫差開鑿了一條從太湖到姑蘇的水道,這條水道被後人稱為越來溪。這幾下子使得吳國的人力物力幾乎散盡,也為越國的發展即起到了掩護的作用,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探索指南

說起西施故裏,通常人們都會說是諸暨,但實際上,西施真正的故裏是在蕭山臨浦鎮。有興趣的話,去查找一下相關史料,解釋西施故裏的確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