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非洲大饑荒(1 / 3)

到1985年底,大饑荒使上百萬人成為幽魂。在荒涼的非洲大地上,回蕩著一曲古老、悲痛、幽咽的布魯斯。那麼這曲悲痛、幽咽的布魯斯又是怎麼唱起的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982~1984年,在卡那毛莊族,持續3年的特大旱災使災民沒有食物吃,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為了生存他們隻好吃同類。就在坦桑尼亞一個地方,每天就有1500名兒童被餓死,當實在找不到吃的時候,帶殼的甲蟲、令人惡心的蟲子也就成了人們的食物。

熱帶的厄運使非洲差不多每年都幹旱,1968~1984年,較大的旱災更是年年光顧這塊大陸。1973年,西非的塞內加爾、尼日利亞等國家發生大旱,大旱奪走了30萬人的生命。1978年,博茨瓦納、安哥拉、南非大旱。同時,更讓人揪心的是,這期間許多國家還出現了政治動亂,如安哥拉、埃塞俄比亞、乍得、烏幹達等。天災加人禍,非洲這塊大陸漸漸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

到1977年,非洲每年都有多達21~30個國家發生糧荒,其中經常嚴重缺糧的國家有10個,即坦桑尼亞、萊索托、博蔣瓦拉、科摩羅、安哥拉、讚比亞、莫桑比克、烏幹達佛得角、布基納法索和乍得,這些國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大約要占非洲總人口的50%。正是由於幹旱、蝗蟲等天災,人口膨脹、戰爭、政治動亂、農業問題等人禍造成了災難。

在連續遭受災難的情況下,1982~1984年持續三年的特大旱災發生了。受災範圍從南部非洲一直到東非、撒哈拉沙漠附近地區,受災國有34個,而其中24個國家都麵臨著嚴重的糧荒,受災人口幾乎占非洲總人口的50%。這24個國家是:幾內亞、萊索托、博茨瓦納、中非、岡比亞、加納、馬裏、尼日利亞、乍得、安哥拉、佛得角、埃塞俄比亞、貝寧、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毛裏塔尼亞、索馬裏、象牙海岸、多哥、讚比亞、莫桑比克、塞內加爾、斯威士蘭、坦桑尼亞、津巴布韋。這次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的受災程度遠遠超過了1973年的西非大旱。

南部非洲一直風調雨順,可現在卻遭遇了5000年來最大的旱災。旱災造成了布基納法索、中非、岡比亞糧食均減產50%;毛裏塔尼亞在1983年的整整一年隻收了15000噸糧食,國家的財政也告罄;在加納則出現了巨大的糧食缺口,缺口達20萬噸;貝寧的糧食倉庫也是空空如也,存糧告罄;多哥的國庫存糧隻剩下3000噸,隻夠全國人吃3天;斯威士蘭、萊索托1983年降水量隻有往年的一半,糧食產量減產3/4;連被稱為“黑非洲玉米糧食”的津巴布韋糧食也歉收,竟也出現了西南部約200萬居民缺糧的重大災情。

在西北地區的沿海國家,尤其尼日利亞旱情最為嚴重,全國19個州中9個州遭災,受災人口達1500萬;喀麥隆的北部地區,人們在7個月的時間裏沒見到下一滴雨,不得不紛紛跑到幹涸的河床上挖坑汲水。從撒哈拉沙漠吹來的熾熱的哈馬丹風來的更不是時候,象牙海岸、貝寧、加納等國,灌木竟自己燃燒起來,樹林中火災四起,天火將人們苦心經營的許多大種植園焚為一片片焦土。1983年,世界上第一大可可生產國象牙海岸,由灌木野火引起的火災使25萬公頃的可可樹林化為烏有,可可的年產量銳減86000噸。

在非洲最西部的塞內加爾,塞內加爾河、岡比亞河等重要河流幹枯,往昔壯闊的河水如今變成了溪水般的細流,致使大西洋的海水倒灌入幹枯的河床,沿河流域的大片良田被衝成了貧瘠的鹽堿地;1982~1983年,塞內加爾的高粱、花生、粟等主要糧食作物都減產近50%,其北部和中部許多地區的花生農作物等全部枯萎,顆粒無收;塞內加爾的8個大區普遍遭災,尤為嚴重的兩個大區缺糧率竟高達94%。隻見烈日下的塞內加爾,大地生煙,白晃晃一片,地麵反光強烈到刺人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