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100年,一種全新的珍寶開始在歐洲大陸上流傳,希臘人麵對此一全新的事物時,用了一個新的合成字來形容它;opallios,意為看見(顏色的)轉換。它真實的產地位於以前的匈牙利(現在的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喀爾巴阡山脈的南部山區裏,產量極微。當時的拜占庭商人們為保密起見,故意將它說成來自東方的珍寶opalus,它就是歐泊。
歐泊的英文名稱為opal,源於拉丁文Opalus,意思是“集寶石之美於一身”,或來源於梵文Upala,意思是“貴重的寶石”。中國的“歐泊”一詞,是根據英文音譯過來的。
火歐泊
歐泊在礦物學中屬蛋白石類,是具有變彩效應的寶石蛋白石,是一種含水的非晶質的二氧化矽,化學成分為SiO2·nH2O,含水量一般為3%~10%。歐泊是一種非晶質體,內部具球粒結構,集合體多呈葡萄狀、鍾乳狀。底色呈黑色、乳白色、淺黃色、橘紅色等。半透明至微透明,具有玻璃光澤、珍珠光澤、蛋白光澤,具變彩效應。折光率1.37~1.47,無雙折射現象,色散很微弱,硬度為5.5~6.5,密度2.15~2.23g/cm3。歐泊性脆,易幹裂,貝殼狀斷口。在長波紫外線照射下,不同種類的歐泊發出不同顏色的熒光。
歐泊,外觀光潤燦爛,具有紅寶石的火焰、紫水晶的亮紫色和祖母綠的翠綠色。在歐洲,歐泊是幸運的代表,古羅馬人稱之為“丘比特”之子,是戀愛中美麗的天使,是希望和純潔的象征。據普林尼記載:諾尼元老寧肯流放,也不願意把自己的歐泊讓給渴望得到這塊寶石的安東尼(公元前83~30年古羅馬領袖)。東方人把它看做象征忠誠精神的神聖寶石。美國人大多喜歡紅色、桔紅色的歐泊,日本人普遍喜愛藍色和綠色的歐泊,中國人民垂青於喜慶的暖色調的紅色歐泊。國際寶石界把歐泊列為“十月誕生石”,是希望和安樂之石。
當代歐泊的最主要供應國是澳大利亞,其產量占世界產量的95%。澳大利亞的歐泊發現於19世紀中後期。
礦藏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西南部的新南威爾士州、南澳大利亞州和昆士蘭州。其中,南澳大利亞州的庫勃彼德是歐泊產量最高的礦山,占其總產量的50%以上。另一個著名的礦山是位於新南威爾士州的閃電嶺,它是世界最著名的黑歐泊產區,曾產出重226克拉被命名為“澳大利亞精華”和重273克拉的“世紀之光”等重要的歐泊石。美國史密森學院珍藏世界最大一塊珍貴歐泊,重355.19克拉。愛多姆克歐泊重205克拉,1954年,澳大利亞政府將它鑲在項鏈上送給了英國女王。
除澳大利亞外,當代歐泊的另一重要產地是墨西哥。礦藏主要位於墨西哥南部,如伊爾戈、吉瑪巴和聖尼古拉斯等地。其中較早投入開采的伊爾戈和吉瑪巴,已基本采盡,所以目前的產量也十分有限。
美國內華達州的維爾京山穀也產有部分火歐泊和黑歐泊。世界已知的最大一塊歐泊,重2610克拉就是來自這裏(現存於美華盛頓斯密遜博物館)。不過,美國歐泊的缺點是含水較高,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會因失水而開裂。最終甚至完全自動破碎。
此外在我國河南、陝西、雲南、安徽、江蘇、黑龍江也有蛋白石產出,但從質量看,僅屬於玉石級;寶石級的蛋白石隻在河南商城一帶有發現。
問題在線
如何鑒別真假歐泊?
目前市場上可見到的歐泊品種除天然歐泊以外,還有人工合成歐泊、組合歐泊、人工處理過的歐泊和玻璃等。天然歐泊:主要鑒定特征是特殊的變彩效應,彩片是呈兩頭尖的紡錘形,還有明顯的吸水性,用舌頭舔粘舌。人工合成歐泊:最重要的特征是彩片內部具六邊形蜂窩狀或蛇皮狀構造,彩片呈三角形。長波紫外線照射下不發熒光。組合歐泊:有二層石、三層石兩種。二層石頂麵用質量好的歐泊,三層石中間用天然歐泊,其他層用黑色瑪瑙、劣質歐泊、無色石英和玻璃等用膠粘住。鑒別組合歐泊時注意以下特征:接合麵光澤變化、膠合麵內氣泡、粘膠硬度較低。人工處理過的歐泊:用頂光源或十倍放大鏡觀察,用糖處理過的歐泊出現似塵埃的黑斑充填於彩片之間,用煙處理過的歐泊其黑色僅限於表麵而不能滲透到內部。玻璃歐泊:折光率1.49~1.52,密度2.4~2.5g/cm3,無孔隙不吸水,放大鏡下呈六邊形蜂窩狀結構,據此與天然歐泊區別。注油歐泊、注塑歐泊和塑料歐泊經過仔細觀察、認真鑒別均可與天然歐泊區分開。
探索指南
歐泊的成因類型有古風化殼型和火山熱液型兩種礦床。世界上歐泊主要生產國是澳大利亞、墨西哥、美國。世界歐泊總產量的95%以上產於澳大利亞,主要產地有新南威爾士的閃電嶺(產黑歐泊)和白崖(產白歐泊)。由此,歐泊已成為澳大利亞“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