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拉斯——無底深淵。洪都拉斯這個詞,在西班牙語中意思為“深水”“無底深淵”。這是因為哥倫布在南美洲東海岸航行時,發現這一帶海特別深,水流湍急,又遇到連續28天的壞天氣,狂風惡浪使他們難以靠岸,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在一海角登上陸地。上岸後,哥倫布感慨地說:“感謝上帝,使人我們終於跳出了無底深淵。”此後就將這塊土地稱為洪都拉斯。
智利——寒冷的土地。智利一詞,在印加語中意為“雪”、“寒冷”。這是因為當印加帝國征服這部分國土時,感到這裏與本國氣候相比要寒冷得多,所以就稱這塊地方叫智利。也有的解釋說,智利一詞是由當地克丘亞語“奇裏”衍化而來的,“奇裏”意即“寒冷”。據傳西班牙人在16世紀初到智利南部時,時值隆冬,到處聽到克丘亞人說:“奇裏!奇裏!”西班牙人誤以為此地名叫奇裏,於是把這裏稱為奇裏,後來又衍化為“智利”。
奇趣小知識:
經常能夠在天氣預報上聽到台風各種各樣很好聽的名字,這些名字來自為方便各國交流而由世界氣象組織台風委員會製定的台風命名係統,由亞太地區的中國、柬埔寨、朝鮮、美國和越南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員組織各提供10個名字,經有關專門會議批準後循環使用。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
氣象戰爭——戰場中的先鋒
在我們的印象中,呼風喚雨、天女散花、飛沙走石隻存在神話傳說中,是那些神仙、妖怪具備的本領。然而,自從戰爭在人類曆史上出現以來,氣象就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經常成為影響戰爭過程和結果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我國古代就有許多運用氣象參與戰爭的事例,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有諸葛亮巧借東風燒敵船、利用大霧成功草船借箭,關雲長趁風雨大作之夜放水淹曹軍等。
戰爭與氣象的關係密不可分,天氣作為戰場環境的重要因素,常常成為影響戰局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明的軍事家甚至把氣象作為一種“秘密武器”,創造出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下麵,我們就列舉近代或者現代史上受天氣主導的戰爭事例。
1.“恐怖的海市蜃樓”嚇壞法軍
1798年,法國狂熱戰爭分子拿破侖親自率領三萬軍隊進攻埃及,決定速戰速決。
在即將進入埃及境內時,拿破侖下令先鋒部隊偷襲埃及軍隊第一道防線的指揮所。兩百多名士兵悄悄潛入埃及軍隊境地,行進過程中,突然看到前麵有一片模糊的湖山景色,景物倒懸在空中,不一會兒,湖泊又消失得無影無蹤,隨後又看到草葉變成棕櫚樹叢。
這種變幻莫測的影像使法軍的先鋒部隊驚慌失措,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現象。士兵們個個被嚇得跪在地上禱告,求蒼天保佑他們平安無事。
原來,這變幻莫測的影像,是當今人們已經很熟悉的“海市蜃樓”現象。而在古代無法解釋的氣象現象,把當時的法國軍隊嚇了一大跳,以為災難降臨,是上帝在懲罰他們。
2.錯殺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為了打贏氣象站,悄悄命令一支十三人的隊伍化裝後趕赴北極冰川海口建立氣象探測網。當他們千辛萬苦登上北極冰川時,發現有數百隻會飛的北極熊鋪天蓋地地向他們襲來。這些人從未見過眼前的景象,在驚慌之中,他們急忙開槍向北極熊射擊。然而,這些北極熊似乎不懼怕子彈,遲遲沒有倒下。經過一小時激戰,飛熊突然間消失不見了。這些士兵走到前方一看,發現遍地都是海鷗的屍體,士兵們發出疑問:“難道飛熊突然變成海鷗?”
後來氣象專家分析,這是在他們登陸之時,有一股密度較小的暖氣流進入上空,上下空氣密度差異較大,出現了海鷗變飛熊的視覺影像。開槍射擊後,火藥的硝煙彌漫攪亂了上下層空氣,飛熊又變成海鷗。
3.風神不作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4月,德軍通過事先周密的氣象觀測與分析,據稱當時風速為每秒兩米至五米,遂利用吹向聯軍的微風天氣,在位於佛蘭德的伊普爾陣地施放毒氣。這種殘酷的手段起到了效果,聯軍紛紛潰退。
半個月之後,戰事再次上演,德軍因為前次得勝,想故伎重演,向聯軍所在的陣地再次施放毒氣。然而,這一次卻失手了。當毒氣施放之後,風向突然發生了變化,大風吹向德軍陣地。結果德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傷亡慘重。
4.雪山血拚
1916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奧地利兩軍為爭奪戰略要地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山頭,雙方各派出數十萬大軍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