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撿骨(2 / 2)

確定了搜索的關鍵。

也就縮短了搜索到範圍。

所以不過半個小時,我便鎖定了一個地方。

在用‘黃鶴行’將馮佳叫來,並讓其下去探索後,終於確定了屍體的所在位置。

仔細觀察一段時間後,我便找出自己一件衣服,將其剪開。

平鋪地麵後,擺上香蠟紙錢,點燃後,再將一張黃紙燃燒,圍繞衣服正反轉三圈。

此為驅散衣服上的人氣。

尤其是修者衣服,如果用來包裹屍骸的話,氣息入骨,是會給靈魂帶來極大傷害的。

弄完這一切,我將東西收起,然後把衣服疊好,交給馮佳.

想用她身上的陰氣,徹底改變一下衣服的氣息。

我則抽出木棍和匕首,交換一下木劍。

畢竟一會兒要下山,木棍可以支撐一下自己的力量,匕首則需要開辟道路。

又稍微準備一下,我便慢慢嘲山下走去。

這山雖然不像是懸崖峭壁,但也很陡,而且路上多為樹木、荊條,甚至還要圪針,所以便影響了下山的速度和效率。

可不管怎樣,大丈夫必須言而有信,所以答應之事,不管如何艱難,都要一路前行。

終於,在經過了大約半個小時的努力後,我終於下到了山的底部。

這一路真是艱辛,不僅衣服被劃出口子,就連手臂和臉上也掛了彩。

但若此事真能順利解決,這點付出也未嚐不可。

根據馮佳的指引,我看到了隱藏在淩亂樹枝下的森森骸骨。

骨頭麵朝下爬著,因為沒有了皮肉的包裹,所以顯得異常慘白,上麵偶有幾隻小蟲出現,卻也是頭也不回的爬走了。

見此,我不由感慨,人生苦短,卻又從來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來去赤條條。

就好像如今,不管生前如何,死後都不過是白骨一堆。

長歎口氣,我將之前的衣服鋪在地上,然後包著手開始撿骨。

撿骨也是一門學問,在“送葬死語”上介紹,它是複葬的一種,是國內閩南人、壯族人和部分廣府人及客家人、浙南人的葬俗。在人死入土安葬三年或五年,甚至更久以後,重新起死者遺骸之殘骨於地下,另再埋葬。

這種二次葬,亦稱為“洗骨葬”或“撿骨葬”,據說在戰國時期的《列子》及《隋書》等史籍就曾記錄過這種方式。

當時是因為戰亂,需要不斷遷徙,卻又不放心祖先骸骨留在家鄉遭到外人的破壞或淩辱,所以在遷徙中大都攜帶著先祖的骸骨。

但其實不管是撿骨,還是撿骨葬,都有著別樣的神秘和禁忌。

比如撿骨的選取吉時,破土開館,洗骨,存放和再次下葬,都是有嚴格的步驟和方式方法的。

當然,現如今來說是用不上的。

沒用多久,白骨便收拾完畢,我特意又抓了幾把土灑在白骨上,然後才係好。

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白骨一下接觸陽氣會產生變化,那樣的話到時候可就不好說了。

一步步艱難上山。

可就在這時,我卻發現在山上不遠處,有個人正緊盯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