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黃海海戰中日誰勝誰敗(1 / 2)

1894年9月17日傍晚,“薄暮冥冥,蒼煙鎖海,雲濤遝渺,滿目慘然”,經過5個多小時激烈搏戰的黃海海麵屍橫狼藉,餘焰猶燃。挑起戰爭,自以為穩操勝券的日本艦隊久攻不下,無奈隻得掉頭而去;雖遭損艦喪師之痛的北洋艦隊卻愈戰愈勇,尾追數裏。因日艦速率較快,距離逐漸拉大,北洋艦隊停止追擊,編隊駛回旅順軍港。悲壯的中日黃海大戰降下了帷幕。

日月穿棱,歲月流逝。甲午中日黃海海戰已經成為曆史的陳跡,然而關於中日兩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誰勝誰敗的爭論卻一直延續下來,直到今天,人們的看法仍然不盡一致:

有人從中日雙方的損失來看,判斷中國艦隊完全失敗。

前人著《晨園漫錄》一書,口氣頗為沉痛:“大東溝一役,我‘經遠’”、‘致遠’、‘揚威’、‘超勇’四艦為日軍所擊沉;‘廣甲’雖逃,亦因受傷在大連灣外海於是夜破裂;此外各艦均各自逃逸;惟‘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則屹立於戰場,未曾稍動,敵亦無可如何而去。至敵則未失一艦,僅其‘比睿’及小艦‘赤城’以速力遲緩之故,致夾入我艦隊之間,大受損害,然亦得以脫免也;其旗艦‘鬆島’被我‘鎮遠’射出之一榴彈所中,官兵死傷50餘人,艦體幸得無恙。綜計該戰役,我軍完全敗北”。黃海海戰時正在北洋艦隊效力的英國人泰萊撰《中日甲午海戰見聞記》,其中亦稱:“我方十艦,隻餘其四:四者中,其一內部複毀於火。為敵炮所沉者三艦,其中有一為忠勇之鄧君(世昌)所統之‘致遠’艦,彼欲撞‘吉野’、‘浪速’,與同盡,而不克,可憐普菲士(一名在‘致遠’艦上服役的外籍軍人)亦與之同沉。開仗時先逃者二艦;餘一艦之下落予不能詳。……吾等承認戰敗”。日本海軍有終會編《近世帝國海軍史要》稱:黃海海戰,“我軍獲得了完全勝利。在整個黃海打擊了敵人”書比較中日雙方的損失說:“清國‘經遠,號、‘致遠’號和‘超勇’號被擊沉;‘揚威’號、‘廣甲’號於逃走中觸礁破壞,這5艘艦的排水量計約9200噸”。“日本艦隊‘鬆島’是受傷最重,‘赤城’號、‘比睿’號、‘西京丸’號次之,其餘艦隻幾乎未受損傷。我方損失298人,清國方麵傷亡約850人和5名隨軍外國人”。

日人淺野正恭撰《日清海戰史》亦稱:“綜汁是役,清艦之損失頗大,……合而觀之,無一完善者也。日軍‘鬆島’、‘比睿’、‘西京丸’退,‘赤城’雖敗,仍整旗鼓而歸。”人們多根據這些記載,斷定北洋艦隊在甲午黃海海戰中遭受慘敗是無可諱言、鐵證如山的。有論者說:黃海之戰中清軍的損失明顯超過了日軍。在兵力損失上,雖然各種記載的具體數字有出入,但清軍損失大於日軍則是一致的;在主要兵器--軍艦的損失上,清軍損失同樣大於日軍。北洋艦隊主要是軍艦沉沒,日本艦隊主要是軍艦受傷,其性質截然不同。在當時技術條件下,沉沒的軍艦不能再恢複戰鬥力,受傷的軍艦卻可以重新恢複戰鬥力。眾所周知,“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從這個觀點出發,可以說,雖然參戰日艦全部受傷,但也抵不上北洋艦隊沉沒一艦的損失,更何況北洋艦隊沉沒的是5艘軍艦!

然而,也有人認為北洋艦隊在甲午黃海海戰中並未一敗塗地,而是,‘傷亡相當”。池仲祜《海軍實紀·丁軍門禹廷事略》中說:“大東溝一役,以我笨滯之師船,禦彼靈巧之艦隊;且我僅10艘,敵船12艘;敵用新式快炮,我係陳年舊器。利鈍既異,眾寡複殊,丁汝昌裹創喋血,苦戰多時,卒能傷亡相當。外人之作壁上觀者,莫不嘖嘖稱歎,詫為得未曾有。”有些論者認為,雙方艦隊到黃海的目的是不同的:

北洋艦隊是為了護送劉盛休的八營銘軍從大東溝登岸;日本聯合艦隊是為了尋找北洋艦隊決戰,以實現其“聚殲清艦於黃海中”的狂妄計劃。僅就完成任務這一點說,北洋艦隊是勝利地做到了;而日本聯合艦隊則未做到,所以是失算了。因此,“黃海之戰是一次未決勝負的海戰”,雙方各有得失。

甚至,還有人認為,北洋艦隊在黃海之戰中並未戰敗,而是,‘轉敗為功”,打了勝仗。黃海海戰剛結束,北洋艦隊中的美國航海術教官瑪吉芬,即“四發報捷之電,……謂吾擠已獲光榮之勝利雲雲”。此後,瑪吉芬又曾為此“演講於一美國將弁學校,竟使聽者一時信以為真焉”。除此之外,李鴻章在向請廷奏報北洋艦隊黃海海戰情況時亦稱:“丁汝昌督同各將弁,誓死抵禦,不稍退避。敵彈霰集,每船致傷千餘處,火焚數次,一麵救火,一麵抵敵。丁汝昌旋受重傷,總兵劉步蟾代為督戰,指揮進退,時刻變換,敵炮不能取準。又發炮傷其‘鬆島,督船,並合擊傷其友側一船,白煙冒起數丈。‘靖遠’、‘來遠,修竣歸隊,‘平遠’、‘廣丙’、魚雷各艇,亦俱折回。倭船多受重傷,。複見諸船並集,當即向西南一帶飛駛遁去,我軍尾追數裏,敵船行駛極速,瞬息已遠。然後歸隊,駛回旅順”。據此,李鴻章奏稱:“查大東溝一戰,我以十船當倭十二艦,倭艦雖不及‘定’、‘鎮’兩鐵艦之精堅,而船快炮快,實倍於我。如軍奮力迎擊,血戰逾三時之久,為地球各國海戰向來罕有之事。各將士效死用命,愈戰愈奮,始終不懈,實屬勇敢可嘉。此次據中外各將弁目擊,攻沉倭船三艘,而采諸各國傳聞,則被傷後沉者,尚不止此數。內有一艘係裝馬步兵千餘,準由大孤山登岸,襲我陸軍後路,竟令全軍俱沒。而我軍送銘軍八營,駛抵口內,得以乘間陸續登岸,不致被其截奪,關係大局匪細,實賴海軍保全之功。若非‘濟遠’、‘廣甲’相繼逃遁,牽亂船隊,必可大獲全勝,猶幸‘致遠’、‘經遠,衝鋒於先、‘定遠’、‘鎮遠’苦戰於後,故能以寡擊眾,轉敗為功”。李鴻章奏報中關於“擊沉日艦多艘”雲雲,親身經曆海戰的陳兆鏘也說:黃海之戰中,“日艦如‘鳥海’同種者,擊沉兩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