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前進,曾經的繁華與昌盛,都被無情地碾碎、遺棄。那些滄海遺珠般的古城與建築,不僅展現了獨特的古代建築藝術和一些曆史上最傑出的技藝,更是人類文明的足跡。雖然曆經滄桑,有些驚世之作早已蕩然無存,但保存完好的也不在少數。這些經典傑作,至今還在閃耀著光芒,令世人慨歎。
三教聖地:耶路撒冷古城
獨一無二的三教聖地
在浩瀚的地中海東麵,巴勒斯坦地區的中部有一座聞名世界的古城——耶路撒冷,那是宗教的聖地。耶路撒冷是塊磁石,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朝聖者,所以被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均視為聖城。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殊榮。
猶太人從“托拉”獲悉,先知們預言的彌賽亞終將出現在錫安山上(耶路撒冷舊城南),那時候,所有民族都將融合為一。為了盡可能接近實現這一預言,世界各地虔誠的猶太教徒都夢想著死後能安葬在這一聖山旁的墓地裏。
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種宗教的聖地,具有極高的象征意義。在它的220個曆史建築群中,有著名的岩石圓頂寺,建於7世紀,外牆裝飾有許多美麗的幾何圖案和植物圖案。三大宗教都認為耶路撒冷是亞伯拉罕的殉難地。哭牆分隔出代表三種不同宗教的部分,聖墓大堂庇護著耶穌的墓地。
“哭牆之淚”流三行
哭牆又稱西牆。由大石砌成,長48.768米。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色列王國。公元前10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後,在首都錫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猶太教聖殿所羅門聖殿,來此朝覲和獻祭的教徒絡繹不絕,從而形成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此後它曾多次被破壞。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落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複。後來,在聖殿斷壁殘垣的遺址上修建起圍牆。盡管該圍牆為伊斯蘭聖地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把它視為本民族信仰和團結的象征。相傳猶太人在羅馬人占領耶路撒冷以後的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托其故國之思,故將此牆取名為哭牆。今每逢猶太教安息日時,都有人到哭牆去表示哀悼。
如果把水漬形容為“哭牆之淚”的話,那麼哭牆實際上流了三行淚,而不是先前所說的一處。在哭牆前人們可以看到,先前所指的那行“淚”位於哭牆中間靠左的位置,距離地麵大約六七米的高度。水漬呈長方形,盡管濕漉漉的,卻沒有水滴下來,水漬四周都是幹的,一點水的痕跡也沒有。由於水漬正好位於一塊巨石正麵,所以從地麵看起來似乎水是從石頭內部滲出來的,這也許是一些人覺得怪異的原因。另外兩處水漬都位於石牆的縫隙處。水從縫隙裏滲漏出來,潤濕了下麵的石頭,一些牆縫的填料也被腐蝕掉了,所以看起來更像兩隻“流淚的眼睛”。
現在“哭牆之淚”已經被證明純屬自然現象,但人們仍舊希望,終有一天,和平會降臨這片土地。那時,人們將不再互相殺戮,而哭牆也會恢複它本來的稱呼——西牆,到那時,哭牆將不再流淚!
莊嚴的聖地“岩石圓頂寺”
一度被猶太教聖殿占用的高聳台地,而今已成為穆斯林的“莊嚴的聖地”。公元636年,耶路撒冷被哈裏發歐麥爾攻占,他的繼承人之一阿卜杜勒·馬利克在那遺址上建起了一座八角形的清真寺,以遮蓋被認為是先知穆罕默德有過夢境的那塊岩石。這也就是該建築物之所以叫“岩石圓頂寺”的原因所在。
“岩石圓頂寺”今天已對所有的人開放,除了星期五這一穆斯林會眾的特殊祈禱日,以及伊斯蘭教的各重大節日。“岩石圓頂寺”不舉行集會時,集會地點便在附近的艾格撒清真寺,後者大致也建於同一時期。
岩石圓頂寺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來自東方各國的信徒。他們與清晨從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邊遠小村乘車而來的巴勒斯坦人混雜在一起。早晨的氣氛都相當寬鬆,但到星期五就緊張了,因為“莊嚴的聖地”的入口被部署在木質大門對麵的以色列士兵嚴加看守起來。許多信徒不是因為有嫌疑就是因為人數太多,而被禁止入內,被拒之於門外的人們隻能擠在附近的街道上進行祈禱。
庇護著耶穌墓地的聖墓大教堂
聖墓大教堂,又稱“複活大堂”,耶穌墳墓所在地、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聖墓教堂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複活的地方。傳說耶穌被害前,就是沿著“受難之路”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艱難地走向刑場的。
基督教朝聖者在基督教各主要節日期間湧入耶路撒冷,複活節則由於彼時彼刻令人回想起一些重大事件而朝覲人數最多。他們的首要目標是聖墓大堂。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娜開始興建的這座龐大、陰暗的建築,蓋在髑髏地即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的那個小山包上,五十步開外即是耶穌墓地,據說耶穌死後三天在這裏升天。夏多布裏昂記述道,這座大教堂“由幾座建在高低不等的地基上的教堂組成,用許多燈照明,顯得特別神秘。陰暗是那兒的主調,能保持心靈的虔誠並進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