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鎮,因背靠青峰而得名。這裏的百姓淳樸、善良、夜不閉戶、拾金不昧,鎮中的百姓多以打獵捕魚為生,是遠近聞名的村鎮。
青峰鎮人口大約有兩千人,青壯年(16~50歲)大約一千人,老人(50歲以上)大約四百人,少年兒童(16歲以下)大約六百人。但,私塾老師卻隻有一位,且是外來人。
青峰私塾,是三年前建立在青峰鎮一處荒院中的。私塾老師是一位看著三十歲左右的男子,名叫黃文銘。聽他自己告訴村民,他是因為進京趕考落敗後,又不願回家,便想到了在此處建立一所私塾,來教鎮裏的孩子們學習。讓鎮裏的孩子有書讀,以後不用在靠打獵捕魚為生。
黃文銘的到來,也確實給青峰鎮帶來了另一番“風景”。畢竟,青峰鎮雖是遠近聞名的村鎮,但也是遠近聞名的窮鎮。以前鎮裏麵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書讀的,最多也隻是能認字寫字。
所以,青峰鎮的百姓很高興黃文銘的到來。畢竟,孩子們能讀書了,說不定還能出一個狀元呢。更重要的是,私塾老師收費也不貴,每個孩子每年隻收五個雞蛋和半鬥大米的學費。這在附近的鎮子裏,可是很難的。
“凡兒,快起床了,該去私塾了。”一道慈祥而又老邁的聲音在楊雨凡的耳中。他揉了揉眼,看著破舊的屋頂,想到剛剛奶奶的話語,立馬從床上坐了起來,然後對著屋外喊道:“知道了,奶奶。”
楊雨凡開始穿衣服,可是穿上衣的時候,折騰了很久才穿進去,看著穿好的衣服,他歎氣地嘀咕道:“又小了!”
走出房門,看到家中唯一的親人——奶奶,正在抱著幹柴向廚房走去。楊雨凡立即衝上去,搶過奶奶手中的一捆幹柴。
“奶奶,我不是說了嘛,以後這種體力活,讓我來。”
楊雲珍見自己的孫子如此懂事,笑嗬嗬地說道:“好好好,我孫子啊已經長大了,懂得孝順奶奶了。”
“那是!你孫子我可是已經十二歲了,再過四年就是成年人了,就可以和大部隊去上山打獵了。”楊雨凡把幹柴放進破舊的廚房後,拿著一塊幹餅吃著。
楊雲珍看著懂事的孫子,走上前撫摸著他的頭,心疼地說道:“凡兒,都是奶奶不好,沒能讓你有合適的衣服穿,沒有好肉吃。”說著,還掉起了眼淚。
楊雨凡見奶奶又說這種話,不免心中生起了無限的恨意,還有心疼,但他沒有像楊雲珍這樣哭泣,而是充滿無限希望的說道:“奶奶,這不怪您,要怪就怪我母親看錯了人!還有,等我成年了,我們就有好肉吃了,所以啊,奶奶,你不要哭了。”
楊雲珍見楊雨凡如此樂觀,用老邁的手掌,擦拭掉了臉上的淚水,笑嗬嗬地點了點頭。
“好了,奶奶,我去私塾了。”楊雨凡吃完了幹餅,便起身向離家還有一公裏的私塾跑去。
“慢點!別摔著了!”楊雲珍見楊雨凡跑的很快,不免擔心地提醒著。漸漸消失在視野裏後,楊雲珍歎了口氣,嘀咕道:“蘭兒,你生了個好兒子啊。可是,你已經~唉”
楊雨凡雖然才十二歲,但是已經比同齡孩子高出了有五六厘米,所以他跑去私塾的速度很快。在途中,他碰到村民就會打招呼,看到老人手中提著東西,他也會幫著提,當然順路的前提。
“凡兒,真是個好孩子!可惜啊,沒有一個好父親!”
這句話在青峰鎮也算很出名的一句話了,隻要見著楊雨凡,大家了解內情的,都會感歎著。
楊雨凡從家中出發大約十分鍾,才到青峰私塾。畢竟,他在途中還幫助了村民,難免會耽誤一些時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當楊雨凡來到私塾的時候,黃文銘已經安排來這學習的孩子們在早讀了。值得提一下的是,因為鎮裏麵隻有他一位私塾老師,而且到了上學讀書年齡的孩子大約四百人,所以每個孩子都是隔一天來上一次學,因此黃文銘一個人一天會教兩百名左右的學生!
楊雨凡見大家都已經在早讀了,於是他立馬悄悄地來到後麵的座位做好,拿起桌上的一紙文本,跟著讀了起來。
這些文本,都是黃文銘自己抄寫,當該講這課時的時候,他就會提前擺放在桌子上,讓孩子們自己拿著讀,學習。但,不能拿回家,不能撕毀,否則就要罰抄一百遍。畢竟,青峰鎮窮,買不起現成的書籍,隻能如此。
黃文銘穿著正常私塾老師所穿的長衣,拿著一根三尺長的教棍,巡視著坐有一百多名學生的大教室。當他走到楊雨凡跟前的時候,微微一笑,低頭小聲地說道:“你小子,今天又遲到了哦。”
楊雨凡抬頭看著微笑的黃文銘,尷尬地摸了摸頭,解釋道:“老師,對不起,又起來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