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了,一日三餐,誰少得了鹽?可是,什麼是鹽以及鹽是怎樣製造出來的,未必人盡皆知。
要說明什麼是鹽,首先要談談鹽類和鹽的問題。在化學上所稱的鹽,種類是非常廣泛的。凡是含有金屬原子和酸根的化合物都叫作鹽,因為鹽的種類繁多,故稱之為鹽類。在鹽類中,氯化鈉是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種,我們通常所說的食鹽,就是氯化鈉。食鹽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國自古就把鹽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並且鹽是組成人體的一種成分。在我們身體中經常要保持375克的鹽分,才能保持血液正常循環和肌肉正常的發育。另外,除食用外,鹽還用於洗滌用具、消毒以及工業、畜牧業等領域。
正因為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古人很早就學會製鹽了。相傳在神農時代,勞動人民就揭開了鹽業生產的秘密。到了周代,有的部落所產的鹽,除本身食用以外,還作為朝拜公侯的貢品。據可查考的周禮、詩經等書,上麵都記載著鹽的種類和簡單的產製方法。此外見於典籍的,如“風沙氏煮海為鹽”證明起碼在夏禹時代,膠州灣一帶已利用海水煎鹽了。從書經上的南風歌看來,至遲在虞舜時,山西解池就開始利用風日曬鹽。秦孝公時,益州太守李冰,穿廣都鹽井,這說明井鹽起碼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在當時有一個“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的齊國,其國力強大,能夠稱霸天下的原因,主要是齊國宰相管仲把國家治理得好。
他辦了三件大事:一是發展農業:二是冶鐵;三是製鹽。後來漢朝有個桓溫,寫了一本書叫《鹽鐵論》,把鹽與鐵並提。由此可見,古人對鹽業生產與經營是相當重視的。
從上麵的簡單敘述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鹽業生產,有著悠久的曆史,幾千年來鹽的產量也在不斷地提高。但是,由於受到曆史條件的限製,在生產方法上,一直是比較原始落後的。清代以前,海鹽生產完全靠鍋灶煎熬。清朝康熙以後,由日曬逐步地代替了煎鹽。這一生產方法的改變,為後來提高鹽的產量,降低生產成本,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對鹽業生產來說,可以說是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進入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化學工業的飛速發展,人們對鹽的需求與日俱增。鹽業生產不僅要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飲食需要,還要滿足其它工業的各種不同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鹽業生產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那麼,鹽是怎樣產製出來的呢?
由於鹽有不同的種類,因此就有不同的製作方法。關於鹽的產製方法,首先從鹽的可溶性談起。鹽很容易溶解在水裏,一般說來,一份的鹽大約需要27份的水才能全部溶解。也就是說,在100克的水中能夠溶解37克的鹽。凡是含有鹽分的水,如果水和鹽達到了這樣的比例,我們就稱它為飽和鹽水。達到飽和的鹽水就不能再溶解鹽了,若是再加進一些水去,鹽就可以繼續溶解;相反的,如果已經飽和的鹽水,通過蒸發使水分減少,那麼,鹽也就會結晶出來。我們把含有鹽分的海水曬製成鹽,也就是這個原理。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對海鹽、池鹽、井鹽、礦鹽、土鹽等的提取,就容易多了。
就海鹽而言,海鹽生產方法有曬製和煎熬兩種。曬製是最主要的方法。曬製就是利用太陽的熱能和風力蒸發成鹽。海水曬鹽在我國,目前由於生產設備不同,又有灘曬、板曬、坦曬、坎曬等幾種方法。不論哪種方法,都是提取海水中所含的鹽分。換句話說,就是根據海水中各種物質溶解度的不同,將海水濃縮,提取其中的氯化鈉成分。
灘曬,是我國海鹽生產的主要方法。鹽灘主要由儲水池、蒸發池、調節池、結晶池構成,另外還有一些鹵水流經的溝道,以及把水從低地提到高地的揚水設備。灘曬的主要生產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幾項:第一,納潮。就是在漲潮時,海水的水位較高,通過引潮溝把海水引到儲水池內,或用揚水機揚入儲水池內,使儲水池內經常蓄存一定數量的海水,以供應曬鹽的需要。第二,製鹵。製鹵就是把納進來的海水經過分段蒸發而使它達到飽和的一段加工過程。
目的是除掉海水中的水分,使鹵水達到飽和以供結晶之用。鹽灘中有句俗語:“鹵是鹽的娘,有鹵就有鹽”,鹵源的充裕與否,直接影響著產鹽量的多少。所以在海鹽生產中,製鹵工序是一個最重要的過程。第三,修灘。因為海鹽生產是露天作業,鹽是在灘池內產製出來的,整個灘池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地經過浸泡、腳踩和風浪衝刷,損壞的很嚴重,造成堤墊頹塌,溝道淤塞,池底宣軟不平,因此在每一使用階段必須進行修整。修灘時間,一般在春初和秋季兩個階段進行大修。第四,結晶。結晶就是將飽和鹵水放入結晶池內,加鹵、活碴、撤鹵等操作程序。結晶完成後,最後一道工序就是采鹽了。采鹽過程包括加鹵、洗滌、破碴、扒鹽、除混、集坨保管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