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地島
火地島又稱大火地島,其位於南美洲最南端的島群,是該島群的主島。火地島隔麥哲倫海峽與南美大陸相望,是南美洲最大的島嶼。其總麵積約7.3萬平方千米,約2/3屬智利,1/3屬阿根廷。主島略呈三角形,西部和南部山地為安第斯山脈餘脈,地麵崎嶇,東部和北部為平緩低地。火地島氣候寒冷,年均溫低於10℃,多強勁風暴。西部受濕潤西南風和地形影響,年降水量高達2000毫米;東部降水較少,不足500毫米。山區多森林,低地為叢生草原。人口稀少。火地島主要經濟來源是養羊,其次是伐木、捕魚和狩獵。工業僅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費的小型煉油廠、肉類冷凍廠等。陸地交通不發達,無鐵路。但主要居民點與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和阿根廷的裏奧加耶戈斯有空運連接,海上交通也占有重要地位。火地島冰川風光別具一格,尤以夏天為最美。長達20多個小時的白晝之光照耀於層巒疊嶂的冰川之上,與密綠的森林交相呼應,完美地展現著火地島獨特的自然風光。
阿根廷
阿根廷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是“白銀”,它位於南美洲東南部,東麵瀕臨大西洋,西麵交界智利,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北與玻利維亞、巴拉圭為鄰,東北部與巴西和烏拉圭接壤。阿根廷全國總麵積為278.04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為3780多萬。阿根廷地勢由西向東逐漸低平。西部是以綿延起伏、巍峨壯麗的安第斯山為主體的山地,縱貫南北3000餘千米,約占全國麵積的30%,東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農牧區;北部主要是格蘭查科平原,多沼澤、森林;南部是巴塔哥尼亞高原。主要山脈有奧霍斯·德薩拉多山、梅希卡納山。海拔6964米的阿空加瓜山,為南美洲萬峰之冠。巴拉那河全長4700千米,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別德馬湖。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阿根廷是綜合國力較強的拉美國家,工業門類較齊全,主要有鋼鐵、電力、汽車、石油、化工、紡織、機械、食品等。農牧業發達,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高粱、大麥、棉花、亞麻籽等,畜牧業有牛、羊、豬、馬,素有“糧倉肉庫”之稱。國粹探戈和足球令阿根廷人引以為傲。
潘帕斯草原
潘帕斯草原位於南美洲南部,阿根廷中東部,北連格連查科草原,南接巴塔哥尼亞高原,西抵安第斯山麓,東達大西洋岸,麵積約76萬平方千米。“潘帕斯”源於印第安丘克亞語,意為“沒有樹木的大草原”。地勢自西向東緩傾。氣候夏熱冬溫,年雨量1000~250毫米,由東北向西南遞減。以5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西部稱“幹潘帕”,除禾本科草類外,西南邊緣還生長著稀疏的旱生灌叢,發育有栗鈣土、棕鈣土,多鹽沼和鹹水河;東部稱“濕潤潘帕”,發育有肥沃的黑土。潘帕斯草原成為南美洲比較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的原因,是草原西邊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豐富的降雨,所以隻有該草原的西邊靠安第斯山脈一測狹長地帶才有“走廊式”林木,而東部大部分由於雨水的缺乏則隻能生長草原。潘帕斯現大部分已開墾成農田和牧場,盛產小麥、玉米、飼料、蔬菜、水果、肉類、皮革等,是阿根廷最重要的農牧業區,並成為阿根廷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心髒地區。這裏集中了全國2/3的人口,4/5的工業生產和2/3以上的農業生產。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中心,鐵路、公路呈輻射狀伸向全國各地。
拉普拉塔平原
拉普拉塔平原介於安第斯山脈、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之間,東臨大西洋,麵積150萬平方千米,是南美洲第二大平原。南部為潘帕斯平原,地勢坦蕩平展,略向東傾斜,海拔多在150米以下。北部稱大查科平原,地麵平展低窪,雨季排水不良,在沿河地帶形成沼澤和濕地;西麵是安第斯山脈,北麵和東北麵是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東南麵是大西洋,自北向南跨越玻利維亞、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4國,其中60%的麵積在阿根廷境內。拉普拉塔平原是阿根廷的經濟心髒地區。這裏幅員遼闊,地勢平坦,雨水充足,土地肥沃。耕地麵積占全國耕地麵積的70%,有發達的農牧業。
拉普拉塔平原是由拉普拉塔河衝擊而成的。拉普拉塔河位於南美洲烏拉圭和阿根廷之間,全長4700千米,流域麵積約400萬平方千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它的支流眾多,主要的有巴拉圭河、烏拉圭河、巴拉那河。拉普拉塔河流域是拉丁美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它的大部分處在亞熱帶,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南美洲的經濟中心的集中地區。拉普拉塔河養育了南美洲人民,特別是哺育了阿根廷的人民,因此它被稱為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