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恐龍,同學們一定特別感興趣。大家肯定通過電影、電視、書籍、網絡等多種媒體知道了好多神奇的恐龍。最早的發現自然界把有限的生命放置到曠野之中,讓其曆經滄桑,又以另外一種方式記錄了這些生命的存大,這種方式便是成為曆史遺跡的化石,它們是遠古的留聲機,期待著向人類訴說漫漫的曆史變遷。那麼又是誰打開了這天籟之音呢?他們就是那些默默無聞的探索者——從事考古、生物等方麵的科學家,沒有他們的不懈努力就不會有今天我們見到的各種恐龍;沒有他們的執著追求,我們就不可能對這群爬行動物棲息地和生活習性了解得如此深入,如此廣泛。還是讓我們用欽佩的目光,追隨這些幕後英雄的身影,重溫一下化石從發現、挖掘、研究、整理到複原展覽的全過程。石板上的禽龍很早以前,恐龍化石就被人類發現過。可惜人們並不知道它屬於什麼生物,有的還將發現的恐龍蛋殼作裝飾品。1824年在英格蘭南部發現了最早被確認的恐龍骨骼,牛津大學的一位地質學教授迪安·威廉·巴克蘭德憑借一塊有牙齒的顎骨化石,確認這是一隻巨大的肉食恐龍。而英國人希德翁·曼特爾以大半生精力研究禽龍。他的朋友花了25英鎊為曼特爾買下了一塊厚石板,這個厚石板上有大量的禽龍骨頭,禽龍是世界上第一種被詳細記述的恐龍。實際上,第一具恐龍化石的正式描述是從1676年英國博物館館長羅伯特·普羅特那是發現的。19世紀初,在牛津郡的采石場發現了更多動物的化石。一位勘察地質的科學家威廉姆巴克對這些化石進行了研究,認為這些化石屬於某類食肉爬行動物,並給它命名“斑龍”。第二年,另一位地質學家戈登·曼代爾確認了禽龍化石,再次正確地推測出它是爬行動物而非哺乳動物。1841年,動物解剖專家理查德·歐文描述過幾百種古代動物,他在研究了上述怪異的化石後,認為它屬於一個“新的類群”並稱這一類動物為恐龍。阿根廷龍中生代中葉以前,南美洲還是南部大陸岡瓦納的一部分,這說明今天非洲和印度所擁有的恐龍物種在南美洲同樣多。隻是在恐龍滅絕之後,南美洲變成了孤島,近代又和北美洲連在一起。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進化論幾乎人人皆知。當他乘坐“貝格爾號”艦做環球旅行,在南美洲遊覽時,他發現了一些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化石,如巨大的地上樹懶,它埋在靠近河岸的砂石中,對達爾文來說挖掘化石的過程有重大意義,這有助於他認識到一個事實:“生物滅絕是一個自然過程”,對進化論具有重要作用。
阿根廷和智利的交界處是一片丘陵地帶,這就是南美洲的“恐龍之鄉”。這個地方氣候幹燥,引人注目,從20世紀50年代起,阿根廷西部的伊西加拉司托國家公園一直是主要的恐龍化石發現地,那裏的懸崖奇形怪狀,高原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無數的古生物學家。著名的阿根廷龍化石就是從阿根廷卡爾廣場遺址上發掘出來的,你或許會奇怪,恐龍的名字是怎樣來的呢?這裏麵仿佛有個不成文的習慣,恐龍的名字一般以發現者、發現地的名字命名,或者由發現者命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阿根廷龍就是由兩位最主要的古生物學家命名的,他們是約瑟夫·F·波拿巴和魯道夫·卡裏亞。瑪麗·安妮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於歐洲,這裏是古生物學的發源地。許多化石的發現使科學家們更有理由懷疑原來的所說的地球曆史,人們所認識的地球要比我們想像得古老許多。許多動物曾在這個地球上繁衍生息,隻不過現在已滅絕了。我們的科學家發現並探索著這一切。在眾多發現者中,有位女中豪傑,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化石收藏家,也是第一位靠收集化石謀生的人,她的名字叫瑪麗·安妮。她的故鄉,英國萊姆裏吉斯兩側圍繞著侏羅紀時期的頁岩和泥岩構成的海洋峭壁,雖然瑪麗·安尼沒有接受過考古的專業培訓,但她依靠在父親身邊學的考古知識以及聰穎的悟性與執著的投入,使她將海岸線上發現的一些殘骸化石拚湊在一起,並以驚人的準確性,將史前生物骨架按基本麵目複原在人們麵前。她對工作的忘我投入,使很多最為有名的收藏家和地質學家都特別欽佩,欽佩瑪麗為科學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對於化石搜尋者來說,英國南海岸利莫利基斯崩解的懸崖,是化石搜尋者的天堂,那一層層的岩層是由侏羅紀時期的沉積物形成的。而德國南部的索倫霍芬采石場的石灰岩有非常好的質地紋理,這些岩石是由侏羅紀後期瀉湖珊瑚礁的沉澱物形成,這些采石場以始祖鳥和十幾種翼龍的發源地而著名,歐洲的古生物學家,大踏步地前進著。
恐龍化石的搜尋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吃苦的精神的。每一具化石的發現都凝聚著化石搜尋者的汗水、古生物學家的智慧。事實上,恐龍化石的發掘者之間不僅充滿了競爭,有時甚至會大動幹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