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補充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主要通過用久經考驗含特定元素的藥物、特定的食物和適合的經過藥理實驗證明毒性合格的補劑。
中藥中許多礦物藥富含某些微量元素。常用的有石膏、明礬、赤石脂、伏龍肝及麥飯石等。石膏是著名清熱解毒複方麻杏石甘湯的主要成分,常用其經煆燒後的製品。煆法利用高溫加熱,使有害元素如砷、汞、鉛、銻、鎘揮發除去,尚含大量鈣、鎂及微量的銅、鉻、鈦、錳、鐵、矽、鍶等。石膏還用做豆腐的點鹵水汁,使蛋白質膠體凝乳,故豆腐是重要的鈣及有關微量元素源。明礬,廣泛用於臨床治療口腔炎、潰瘍,在飲食業上用作發泡劑、淨水劑,主成分為硫酸鋁鉀,常見微量元素有鉻、鐵、錳、鋅等。赤石脂,屬多水高嶺土,色紅膏如脂,除主成分鋁、矽外,還多含鐵、錳、鋅等,本品具有保護腸粘膜、吸收分泌物和細菌產物的功效。伏龍肝,為農村長期燃燒的灶心土,黑褐塊狀,微溶於水,主成分為氧化鋁、矽酸鹽,微量元素主要來自柴火燒餘留下的鋅、錳、鐵等,本品對止妊娠嘔吐有顯著效果而又無類似“反應停”的後遺症,其鎮吐有效成分尚待研究。
麥飯石是近年投入市場的保健用品,其實它作為岩石藥物使用的曆史至少已有900年。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麥飯石氣味甘、溫、無毒,主治一切癰疽發背。內蒙古哲裏木盟和天津薊縣有其礦采。本品是多種礦物的集合體,主要為鉀長石、斜長石、黑雲母、蒙脫石等;化學成分為矽鋁酸鹽,微量元素主要有鋇、鍶、鈷、釩、鋅、鉻、銅等。主要功能大致為:吸附力強,能吸附水中對人體有害的鎘、汞、砷、氰、遊離氯、有機物如臭味的醛、酮以及汙染物和雜菌;溶出能力好,在吸附的同時還能溶出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如鐵、矽、鋁、錳及ppb×10-9級的氨基酸12種。因此,可利用此吸附和溶出功能調整水質,目前城市高樓水質汙染困擾,可望借以解決。
中醫藥素有藥食同源的理念,為當代特殊食品的開發提供依據。這些特殊的食品通常以豐富的微量元素為特色,除了要有一般食品的性狀、標準和衛生要求外,尤其應有安全性、科學性、功能性和特殊營養作用的認證。從微量元素考慮,應是其易為人體吸收的有機形態,這樣合適的既是藥物又是食品的中藥就得天獨厚了。目前,衛生部已公布的清單中列有:八角茴香、刀豆、薑(生薑、幹薑)、棗(大棗、酸棗、黑棗)、山藥、山楂、小茴香、木瓜、龍眼肉(桂圓)、白扁豆、百合、花椒、芡實、赤小豆、佛手、青果、杏仁(甜、苦)、昆布、桃仁、蓮子、桑葚、菊苣、淡豆豉、黑芝麻、黑胡椒、蜂蜜、榧子、薏苡仁、枸杞子;還有:烏梢蛇、蝮蛇、酸棗仁、牡蠣、梔子、甘草、代代花、羅漢果、肉桂、決明子、來服子、陳皮、砂仁、烏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鬱李仁、韭白、薄荷、丁香、高良薑、白果、香櫞、火麻仁、橘紅、茯苓、紅花、紫蘇;以及麥芽、黃芥子、鮮白茅根、荷葉、雞內金、馬齒莧、鮮蘆根、桑葉。其他,如人參、西洋參、黨參、鹿茸、黃芪、丹參、天麻、當歸、肉桂、靈芝、蘆薈等名貴藥已是約定俗成的優良食品。
就微量元素而言,鐵含量在500×10-6以上的有:人參、蚯蚓、山豆根、川芎、丹參、五味子、毛蚶、文蛤、太子參、白芷、半邊蓮、龍骨、冬蟲夏草、當歸、肉桂、地龍、紅花、芍藥、蘆薈、金銀花、金錢草、夜明砂、茵陳、草蓮、威靈仙、黨參、柴胡、夏枯草、來服子、桑葚、益母草、蒲公英等;鋅含量在50×10-6以上的有:人參、大青葉、土元、馬兜鈴、牛膝、水蛭、當歸、紅花、雞血藤、杏仁、沙參、味蓮、昆布、薑黃、桃仁、莪術、益母草等;銅含量在20×10-6以上的有:人參、土茯苓、冬花、全蠍、沒藥、辛夷花、花生紅衣、味蓮、桃仁、益母草、寄生、紫蘇等;錳含量在100×10-6以上的有:丁香、大青葉、川芎、幹薑、菊花、牛膝、毛蚶、巴戟天、甘草、玄參、當歸、肉桂、雞血藤、花生紅衣、吳茱萸、金銀花、金櫻子、薑黃、厚樸、蓮芯、莪術、荷葉、紫蘇、薄荷等;含鈷10×10-6上的有:浙貝(浙江,12.6×10-6)、澤藍(北京市售,31.94×10-6)、金銀花(華北,12.01×10-6);含鉻20×10-6以上的有:褐苞薯蕷(福建永達,51.95×10-6)、薯蕷(河南開封,33.83×10-6)、皺紋盤鮑(青島,21.16×10-6)、虎杖(華北,43.43×10-6);含鉬10×10-6以上者有:川芎(湖南,10.48×10-6)、夜明砂(廣東,18.4×10-6);含鎳20×10-6以上有:茯苓(湖北,26.3×10-6)、山茱萸(山西,22.9×10-6)、天花粉(北京市售,27.4×10-6)、巴戟天(市售,26.7×10-6)、當歸(甘肅,31.25×10-6)、決明子(山西,29.9×10-6)、補骨脂(山西,32.5×10-6)、知母(山西,27.4x1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