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科學家維克多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先用催眠術控製一個人的感情,並且在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然後用一個腦電儀,把人的手與植物葉子連接起來。當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後,維克多開始說話,說一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事,讓接受試驗的人感到高興或悲傷。這時,有趣的現象出現了。植物和人不但在腦電儀上產生了類似的圖像反應,更使人驚奇的是,當試驗者高興的時候,植物便豎起葉子,舞動花瓣。當維克多在描述冬天寒冷,使試驗者渾身發抖時,植物的葉片也會瑟瑟發抖。如果試驗者感情變化為悲傷,植物也出現相應的變化,渾身的葉片會沮喪地垂下“頭”。
為了可以更徹底地了解植物如何表達“感情”的奧秘,英國科學家羅德與日本中部電力技術研究所的岩尾憲三,特意製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儀器——植物活性翻譯機。這種儀器很奇妙,隻要連接上放大器與合成器,就可以直接聽到植物的聲音。
研究人員根據對大量錄音記錄的分析發現,植物似乎有豐富的感覺,而且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比如有的植物的聲音會隨著房間中光線明暗的變化而變化,當它們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強光照射時,能發出類似驚訝的聲音。有的植物遇到變天、刮風或者缺水時,會發出低沉、可怕和混亂的聲音,仿佛表明它們正在忍受某種痛苦。在平時,有的植物發出的聲音好像口笛在悲鳴,有些卻似病人臨終前發出的喘息聲。還有一些原來叫聲很難聽的植物,當受到溫暖適宜的陽光照射或者被澆過水之後,聲音會變得較為動聽。
植物愛聽音樂
在20世紀60代初,印度有位科學家在工作之餘,非常喜歡音樂,也拉得一手優美的小提琴。他有個習慣,每天早上6時起床,梳洗完畢之後,就在自己的院子裏拉半個小時的小提琴。拉完小提琴之後,就邊吃早餐,邊聽音樂唱片。後來,他突然發現,他院子裏的植物總是比院子外的植物長得快、長得茂盛有力。於是,出於工作的本能,他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分析。他發現,院子內外的植物無論是土壤的成分、空氣、水分、陽光等等條件都是一樣的,可是,僅僅是一牆之隔,生長的情況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什麼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他一時研究不下去,不過,他的生活習慣依然沒有改變,每天早晨仍舊拉小提琴,聽音樂唱片,用早餐。後來有一天,他邊拉小提琴邊看著院子裏的植物,隨著晨風的吹拂,院內的植物隨風搖晃,好像是他的忠實聽眾在齊整整地點著頭。這時,他突然想,難道植物也喜歡聽音樂?會不會是每天的音樂聲促進了植物的生長?想到這裏,他打定主意,準備實施他下一步的研究計劃。第二年的春天,當農民們種下早稻之後,待到秧苗長到比較穩定的時候,這位科學家每天早晨來到院子外的水稻田邊拉小提琴、放音樂唱片。他還是按照自己的習慣,拉30分鍾的小提琴,然後一過會兒再播放15分鍾的音樂。
這樣堅持了45天左右,奇跡終於出現了。他發現,他每天拉小提琴,放音樂唱片的那一大片水稻,要比其他稻田裏的水稻長得好,植株既高又壯。而且,在同一片水稻裏,他站著拉小提琴和放唱處的地方附近的水稻比遠處的要長得健壯茂盛。於是,他明白了為什麼自己院子裏的植物比院子外的植物長得好的原因,他因此得出結論:植物也喜歡他的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和植物學家的興趣,人們紛紛進行了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植物是不是喜歡任何音樂呢?音樂聲調的高低會對植物產生什麼樣的反映呢?如果播放的不是音樂,而是噪聲,植物是否能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