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粒沙(1 / 1)

天是那麼高,地是那麼廣,還有一望無際的海洋……地球真是太大太大了,我們人類在它麵前顯得如此渺小。而在宇宙中,地球太渺小,如同沙漠中的一粒沙。而就是宇宙中這顆體積並不大的星球,竟然孕育了無數形形色色的生命。那,地球是怎麼形成的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去尋根覓源吧!

古老而美麗的神話

在我國古代,人們借助了太多的自然現象想象了地球的由來。

在幾十億年前,世界還是一片黑暗,而且混混沌沌的。在這個混沌的世界中,一個名叫盤古的大力士熟睡著。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終於睡醒了。他睜開眼睛,發現自己生活在黑暗的混沌之中,立刻就發火了。他一伸手,手中隨即就出現一把巨大的斧頭。他揮起斧頭向混沌中劈去,“劈啪”一聲巨響,混沌的世界竟被劈開了。

輕浮的東西上浮成為天,沉重的東西下沉凝為地,從此就有了天和地。盤古怕天和地再合並,便頭頂著天,腳踏著地,就這樣一直立於天地間。又過了幾萬年,天和地都凝固了,盤古也累得倒下了。他呼出的氣體變成了風和雲;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四肢變成擎天柱;軀幹變成大山;須發變成星星;血液成為江河;皮膚汗毛變成花草樹木;牙齒骨骼變成礦藏和寶石……

嘰嘰喳喳!地球到底是怎麼來的?

關於地球的由來,自古以來有許多說法。

有人認為行星是彌漫在宇宙中的物質微粒(星雲)在擺脫引力之後,凝聚而形成的,日月星辰和地球都是這麼來的。

另一些人認為,在億萬年前,有一顆彗星曾撞擊過太陽,撞擊後的碎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球。不過現代科學證明,彗星太小,它是不可能將太陽撞出碎片的。

小彗星撞不出碎片,那是不是兩個大恒星相撞形成了地球這顆行星呢?1878年,畢克頓提出,在億萬年前,兩個恒星曾相碰引起爆炸,爆炸物便形成了各個行星(包括地球),兩個恒星的殘餘部分結合而形成了太陽。

除此之外,還有科學家提出“雙星說”等災難性的觀點。這類觀點的共同點是將地球的起源歸結為一次偶然的災難性事件,因此,它們被統稱為“災變說”。

這個觀點比較靠譜

20世紀中葉以後,一種關於地球起源的“宇宙大爆炸學說”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聚集在一起,而且溫度極高。時間一長,便發生了巨大的爆炸。爆炸之後,所有的物質開始向外擴散,宇宙便形成了。在這150億年中,宇宙經過各種變化,便逐漸出現了星係團、星係、銀河係、恒星、太陽係、行星、衛星等。

後來,銀河係也發生了一次大爆炸,爆炸後的星雲碎片和塵埃經過長時間的凝聚後,便形成了地球。之後,地球經過分離,形成地殼、地幔和地核。

人類對地球起源的研究仍在進行,而且越來越接近真相。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後人一定能夠將地球起源的秘密研究得一清二楚。

地球僅是宇宙中的一粒沙

太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恒星。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它們的衛星,還有彗星、流星體等星際物質在圍繞太陽不停地運動,它們共同組成了太陽係。

太陽係雖然包括這麼多星體,但僅是銀河係中小小的一員。銀河係內像太陽這樣的恒星約有1000億顆以上,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星團。而在遼闊的宇宙中,還有近百億個與銀河係相似的河外星係。

這樣一想的話,你應該知道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是多麼渺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