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一般情況下都生活在人工為它建造好的容器中,這些容器往往體積小,溶水量少,因此,觀賞魚很容易受到外界條件影響而發生疾病,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用藥。
一、觀賞魚發病的原因有哪些
觀賞魚一般情況下都生活在人工為它建造好的容器中,這些容器往往體積小,溶水量少,因此,觀賞魚很容易受到外界條件影響而發生疾病。其致病原因很多,主要是:飼養管理不善,使水質敗壞,超過觀賞魚對水體理化條件的適應範圍;換水時溫差過大,造成魚神經係統受到刺激、魚體生理機能失調,影響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或未及時換水,或換水量不夠,水體中含氧量降低,魚的排泄物、分泌物積累過多,使水質惡化,促使微生物繁生,都會使魚發病。
飼養觀賞魚時投喂餌料不當,未做到定時、定量,未根據季節、氣候、魚的食欲等情況酌情增減,喂魚餌料過多過少均不合適宜,過多太飽、過少太饑,饑飽反複,使消化道反複無常,降低其功能,損傷腸胃;或餌料不新鮮,腐敗變質;或大量殘餌沉積水底;或餌料營養成分不齊全,適口性差,營養不良造成魚體瘦弱,體質下降,抵抗力減退,這些都能使魚發病。
在飼養管理操作過程中,未掌握熟練、輕緩的操作方法,粗糙從事,以至碰傷魚體,造成魚體肌肉發展腐敗,以致孳生細菌,也極易使病菌侵入而致病。
魚致病因素多種多樣,無論是寒暑還是春秋,超過了觀賞魚類對溫度升降變動的承受能力;或捕撈來的天然餌料漂洗不徹底,將敵害生物帶進了水族箱,或不適當地喂養了魚,魚群間相互攻擊,咬傷致殘等,也都會使魚致病。
魚的疾病屬先天遺傳型的比較少見,因為在篩選時,有病的魚早就被拋棄了。一條十分健康的魚發生病態,往往是由於水質和餌料被病原體浸染與寄生,或人工飼養管理上的不當及機械損傷而引起發病,當然,環境間的物理化學反應也是一個致病源,雖然說魚類生存適應能力較強,但是如果超越耐受限度,則可能發病。由於魚糞的沉積、微生物草生、浮遊植物生長過多、不及時換水,都會使水質惡化與溶氧量降低,易使觀賞魚發病。
除此之外,魚體間的感染也是一個致病源,魚類也有流行性病,因此,我們應時刻警惕。如水草、餌料,或接觸病魚的工具未經消毒,都可致健康魚發病。另外,新購的魚應當單獨喂養一段時間,並進行觀察,確認無病後才可放入混養,以免帶入病源。
二、魚病的判定標準解析
觀賞魚也會患急難病症,魚類是不會與人交流感覺的,我們如何才能判斷魚有病呢?但如何判斷魚是否有病,這對養魚初學者或經驗不太豐富的人來說是十分困難的。魚病的初發階段,病症輕微,不易察覺。養魚者需掌握金魚、熱帶魚的體態動靜與氣候變化的關係,同飼養管理結合起來細心觀察、分析,日積月累,才能逐步心領神會,達到見微而知著的熟練程度。
形態病變
有病的魚多表現為周身暗淡無光,有些病症明顯,身軀部分呈現縷縷血紋,或是白點、白斑或紅斑,或為白色薄膜所覆蓋;背鰭程度不同地下落,鬆馳無力;有的鰭或諸鰭收縮成束狀或增厚,色澤混濁。遊動時不自如,且易失去身體平衡,通常表現為身體傾斜翻肚,擺動僵硬;有的鰓蓋、腹部兩側及鰭的基部發紅充血,或魚鰭蛀爛散開。鰓腔腐爛,呈深紅色或鰓變灰白,粘液增多,呼吸頻率短促。
行動病變
從魚的行動來觀察,可以發現病魚多遊動遲緩,離群獨處,在水麵飄浮徘徊,形似昏睡;有的長時間蟄伏池隅,偶有遊動,亦動作失調;有的魚突然急遊,用魚體摩擦池壁或池底;以及見餌即厭,攝食欲少或完全停食,魚體幹瘦或浮腫等。每當發現有各種病理情形時,應當盡早找出病因,從而對症下藥,且要對病魚隔離治療,以防傳染。
發病症狀
無論哪種魚,也無論魚有多大,其疾病無外乎皮膚病、鰓病、鰭病和其他器官病等。從病體組成感染途徑分可分為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蟲性疾病。由於每種病原體對魚都有特定的侵入部位,如三代蟲、水黴菌、魚虱等隻侵入魚的皮膚,可在病魚體表患病部位仔細檢驗確診;車輪蟲等多侵入魚的鰓部,可在病魚鰓部仔細檢驗確診等等。
養殖觀賞魚絕大多數在人工小水體中,且用自來水為水源,在飼養管理較好的條件下,得細菌性腸胃病的還是少見。
有的病魚症狀完全可以憑直覺發現,即根據魚病的外表和魚活動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作出判斷。首先確定魚病的部位,是鰓、是體表還是鰭,然後觀察病形狀,是有白色點,是粘液增多還是有紅斑、爛蝕等等。其次要根據魚體大小、季節和當地魚病流行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作出診斷。
有些寄生蟲如指環蟲、三代蟲、車輪蟲導致魚發病的症狀相似,很難用肉眼正確地判斷出病原體,因此應借助於顯微鏡、解剖鏡等高級科學儀器來仔細觀察。
三、魚病有哪些防治方法及措施
1.防治方法
當發現觀賞魚形態反常,已可能患病者,應立即隔離,並進行診斷治療,以免傳染健康魚類。防治的具體辦法是:
藥浴療法
用藥浴法治療病魚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即將病魚放在含有一定劑量藥的水溶液中浸浴。例如,由指環蟲引起的爛鰓病,常規藥浴療法,以1克晶體敵百蟲溶於10公斤水而成溶液,把病魚藥浴10~15分鍾。然後,將魚撈出放回魚池或魚缸中,治療效果較理想。
配藥的溶液不能用蒸餾水,必須用含氧量充足的水,且藥浴溶液應現配現用。由於不同品種的魚,對同樣濃度的溶液反應狀況不同。因此,為了摸清該品種魚體對藥物及濃度的反應,應先以少量病魚進行試驗,以觀察魚體反應的實際狀況。如有不良反應,需立即停止藥浴。
全池施藥療法
全池施藥的目的是殺滅魚體上和水體中的病原體,從而使病魚痊愈。方法是采用低濃度的、對魚體既安全又有明顯療效的藥物,均勻地遍灑於水體中,要計算好用藥量,如發現任何不良反應,都要停止治療。治療前病魚要停喂12~48小時,減少耗氧量,水中溶氧要充足,避免溫度波動太大。
口服藥餌療法
采用喂藥法治療,少量病魚可以直接強行喂,多數量的病魚就應將藥物拌在餌料中投喂。這種口服藥要邊配邊用,以免失效,且隻適用尚能攝食的病魚。但投喂的藥物,不一定全都能被魚攝食,浪費較多。
注射療法
采取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治療。有的藥物已製成針劑,對不能攝食的病魚也可治療。對藥物的利用率比口服藥要高。
改善魚生存條件
改變水體條件療法,為使病原體不能生存,以消滅該疾病,即改變水溫或酸堿度,如逐步提高水體溫度,可以使小瓜蟲病痊愈。
2.預防措施
觀賞魚生病後,嚴重者可能引起死亡,即使幸而不死並且痊愈了,也會嚴重影響魚的生長,在外形上落下缺陷,如珍珠魚的魚鱗脫落後不能再生,魚體的顏色亦將失去往日的光澤,影響了觀賞價值。實踐證明,對於觀賞魚的疾病必須以積極預防為主,防重於治。預防魚病發生的主要措施是:
給魚體消毒
這是預防魚病的主要措施。新購進的魚與原飼養的魚混養前應首先進行消毒。常用消毒藥液為2%~3%鹽水、2%~3%呋喃西林水溶液以及10%高錳酸鉀溶液,將魚體浸入藥液的時間視魚體大小、健康狀況、水溫高低而定,一般5~10分鍾即可。如見魚遊動迅速而反常,應立即撈出放回水中。
保證飼養質量
要根據魚體大小、攝食和生長情況,定時定量投餌,還要根據季節、氣候等情況,隨時調整投餌量。餌料要新鮮、清潔、適口,發黴變質的餌料不能投喂。如果能把剛從野外天然水中撈取的水蚤、浮萍等使用前進行消毒就更好了,常用10%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分鍾或20%漂白粉溶液浸洗10分鍾,然後用清水衝洗,洗掉藥液,再行使用。
講究水況
要了解所養觀賞魚對水質水溫的要求,並使水質水溫符合要求。用水要經過選擇,自來水必須除氯;放養密度要適當;勤排汙、除糞、換水,必要時需徹底清箱;換水時,新、老水的溫差不能超過5℃,晝夜溫差也要采取措施防止驟升驟降。
在容易發病的季節經常消毒養魚工具、容器方法是用3%的食鹽水或10%的高錳酸鉀水浸泡半天左右,有的置於陽光下經紫外線殺菌消毒。
換水、撈魚、擠卵時要細心操作
為避免魚體受傷,用網撈魚時要乘魚不備,準確下網。熱帶魚愛跳,撈網離水時要用手遮蓋,然後移動。換水時避免水流衝擊魚體。擠卵時動作要輕柔,擠卵後要及時消毒。
新購的魚需單獨飼養
新購回的魚經10天以上時間觀察,確保無病後才可放入水族箱與原有的魚合養。一旦發現魚病,應立即將發病個體撈出,隔離飼養,對症治療。
四、金魚的疾病與科學防治
1.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與症狀
爛鰓病是金魚、錦鯉、熱帶淡水魚最大的致死疾病之一,也是令養魚者最為害怕與頭痛的疾病。
爛鰓病分為細菌性與寄生蟲性兩種,而以細菌性爛鰓病危害最大,嚴重者可給整個魚場造成重大損失。
該病可能是春季爛鰓病的後遺症或者在嚴重缺氧過後的一段時間內發病。此病對金魚的危害很大,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治療,死亡率最高可達90%以上。發病季節常在春、夏兩季,特別是春夏之交的黃梅季節,有時在深秋季節也會發生。由於細菌性爛鰓病的治療困難,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治的良方妙藥,故此應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此病主要症狀是發病初期金魚等觀賞魚食欲減退,活動遲緩。打開鰓蓋骨可發現鰓絲末端有些紅腫、發炎並帶有汙泥。嚴重者鰓絲腐爛,鰓絲成糊狀,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壞死,有時被腐蝕成一個略呈圓形的透明區,魚發病致此種程度時,已無治療必要。
防治方法
在發病季節加強水質管理,投餌要少量多次,換水要勤,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防止缺氧發生。往往不經意的缺氧是此病發生的通常因素。
每當發病季節來臨,都應在水體中放呋喃唑酮作為預防用藥,使水體濃度達到4×10-6.用食鹽將水體鹽度調高到(2-3)×10-3.此外,在水體中放人銅絲預防真菌並發感染。
當魚患此病時,每天用食鹽水適量濃度進行藥浴,金魚約需10分鍾左右。也可用慶大黴素、原黴素等投入水族箱中抑製有害病繁殖,再用福爾馬林殺毒殺菌。
大麵積發生情況下以生石灰水潑灑全池,濃度為每畝用生石灰15~20千克。三天後再用藥一次。用藥時必須選擇陽光充足的天氣。小麵積可用呋喃西林溶液浸洗。
用B型滅蟲精全池潑灑,濃度為每畝水麵(水深1米)125克。
下午投喂內服藥。方法是將澱粉或麵粉煮成糊狀,待涼後將藥拌入,然後與餌料拌勻,曬幹後投喂,連續投喂3~7天。結束投喂藥餌的第二天,用生石灰潑灑全池。
2.出血病
病因與症狀
患出血病的病魚常表現出眼眶四周、鰓蓋、口腔和各種鰭條的基部充血。如將皮膚剝開,肌肉上有少許血斑塊狀,十分嚴重的病魚身體呈不正常的血紅色。腸道、腎髒、脾髒也有充血現象。鰓部呈淡紅色或白色。通常鰭條、鱗片都較完整,此病狀和草魚出血病很相似。病魚遊動緩慢,食欲很差。
患病的有當年魚和少數一齡金魚,能引起金魚大量死亡,最小的全長2.9厘米即開始發病。此病是急性型,最初僅死亡數尾魚,如不及時控製,分隔病魚預防、治療相結合,就會發現成批的魚發病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盡量稀養和投喂水蚤、劍水蚤等活餌料對預防此病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是流行季節就應當全池遍灑漂白粉1ppm濃度進行防病。也可以用紅黴素按使用說明全池遍灑也有一定療效。
3.金魚水黴病
病因與症狀
水黴病是通過受傷金魚的傷口而引起的一種由水黴菌病體侵入傷口的魚病。有些地方稱這種病為膚黴病,也有些地方稱之為白毛病或白綿病。此病的病菌進入魚體後會迅速繁殖生長,分布在病魚的皮膚上、卵膜外,並突出體外,從外表看呈灰白色,軟軟的很像棉花。患此病的金魚焦躁不安,食欲下降,皮膚粘液增多,體表無光澤,彈性差,遊動失常,體表組織逐漸壞死。嚴重時,病魚身上像長滿了白色的毛,可逐漸導致死亡。
對水黴病,首先應注意預防措施,尤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撈魚時要特別小心,避免碰傷魚體而被病菌感染。其次,平時要經常給予充足的陽光照射。換水時,在水中投適量的食鹽,對水體進行消毒。
防治方法
用毛筆蘸1×10-3的孔雀綠溶液(1×10-4的高錳酸鉀溶液亦可)塗沫病魚患處,可殺滅病菌。
用4%的食鹽水兌入淨水浸泡病魚,每次30分鍾左右,每天1次。
用10千克水溶解3克硼砂,每次給病魚浸浴5分鍾,再放人綠水中靜養。
用10千克水溶解0.3克孔雀綠或0.5克次甲基藍,潑灑於孵化缸中有魚卵的水草周圍,這樣可抑製魚卵上寄生水黴菌。
4.顛覆病
病因與症狀
顛覆病又叫翻身病、朝天肚。當魚患其他病時,此種病也有可能伴隨發生。單獨發生此病常在冬季,當溫差變化大時,魚身體便會翻過來,腹部朝上,浮於水麵。實際上,本病是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神經失調而引起的,並非由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因此本病不具傳染性。
大多數病魚都不能以正常的姿勢遊泳,遊泳特別吃力,腹部總是朝上浮於水麵,進食困難。當人們走到水族箱邊時,它會迅速潛入水中,但又馬上浮起來。由於此病大部分在冬季發生,所以浮起的腹部容易凍傷,從而感染並發其他病症,導致金魚食欲減退,逐漸消瘦,慢慢衰弱而死。
防治方法
在冬季定期投喂鮮活動物性餌料或冰鮮動物性餌料,增強金魚體質,強化營養,不能投喂單一的配合餌料。同時提高水溫,保持在10℃左右,定時撥餌,起預防作用。
采取急速溫差變化法治療。具體方法是:首先升溫到25℃,然後急驟降溫,治愈幾率達60%以上。
5.蛀鰭爛尾病
病因與症狀
本病多發於魚的鰭條邊緣,使其殘缺不全,甚或根部肌肉變色發紅發紫。有時每根鰭條軟骨間結締組織會裂開,有時尾鰭呈掃帚狀,嚴重時整個尾鰭會爛掉。本病發病率很高,特別是當水質惡化時,本病的發生幾率非常大。
無論當年魚還是多年魚都會發生本病,以大魚較為常見,且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夏季的死亡率較高,水溫低時,整個尾鰭爛掉,失去觀賞價值。全國各地都可以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
用1%濃度的孔雀石綠溶液塗抹鰭條破裂處,反複塗抹多次。再用呋喃西林全池潑灑。
也可用碘、土黴素適量濃度溶液浸泡魚體30分鍾,效果良好。
6.金魚錨頭蚤病
病因與症狀
金魚錨頭蚤病是一種長約1厘米的錨頭蚤寄生在魚體上所導致的魚病。這種錨頭蚤又稱錨頭蟲,屬甲殼水生動物,此蟲頭部有兩隻像船錨似的叉角,所以被稱為錨頭蚤。逢春天至秋天,這種蟲最易繁殖,必須引起飼養者的注意。
染上此病的病魚常表現出焦躁不安地遊動,不喜吃食,魚體逐漸消瘦,全身各個部位都發炎紅腫。
錨頭蚤的身上長有棉絮狀的青色絲狀物,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青苔絲掛在魚身上。這種蟲十分凶猛,極為貪食,常常在寄生的魚身上吃出一個缺口來,其頭部會鑽進魚的體中去吸食魚的血,還會噬食魚的肉和鱗片,這時,傷口就很容易受到感染並發本病。
防治方法
用1克敵百蟲晶體溶解於10千克水中,以此溶液給病魚浸浴15分鍾左右,再用鑷子夾去蟲屍,最好用高錳酸鉀液塗創口,隔1天進行1次,1周後魚體傷口即可複原。
也可用15毫克高錳酸鉀放入1千克水中溶解,以此溶液給病魚浸浴30分鍾左右,幾日後便可見效。
為了防止此病,對每次撈回來的水蚤類餌料,要仔細清洗,認真檢查,避免此蟲混入魚缸中。
7.豎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