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展望未來(1 / 3)

1.太空城居住構想

到目前為止,地球上有些資源已經相當匱乏,而廣袤無垠的宇宙則充滿了無限豐富的資源,需要的就是探索開拓。人類便試探著想把自己的活動領域延伸到太空,在那裏建水電站、建工廠、建農場、建城市,讓人在太空生活。想想看,那會是怎樣的一幅畫麵呢?

太空城的建造是人類在太空可以生存的一個主要物質保障。一個太空城,其內必須裝有資源循環利用係統,水、空氣、食物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不可或缺的基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經進行過一個實驗,將一名科研人員關在了處於長期飛行的環境室內,就是想找出將太空人呼出的空氣,加以循環利用的方法,並希望植物能夠產生充足的氧氣。可喜的是,結果證明:在長時間的太空任務中可以再造空氣。

接著就是自動人工重力係統,這是這些年來科學家們熱衷並努力鑽研的。失去重力,人隻能生存幾個月,所以人工重力係統的建造至關重要。太空城市要圍繞一個軸來旋轉,現在主要采取旋轉方法來產生加速度,作為重力的替代品。一些專家,包括建築師與物理學家,他們所設計的太空城,都是圍繞著一個軸旋轉,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有了重力太空人才能行動自如。

太空要興建城市,眾多挑戰將落在建築設計師身上,比如太空城市運行速度較快,設計時就不得不考慮這方麵。即使解決了太空中的“重力”問題,但人工重力和地球上的重力仍不一樣。在太空城裏,不會遭遇風、雨、雷、雪之憂,那麼遮風擋雨的屋頂還需要嗎?在太空中,像磚瓦這樣傳統的建築材料,就會失去作用。太空建築材料,一方麵要防宇宙射線的輻射,另一方麵表麵要堅硬到可以抵抗小行星的衝擊、碰撞。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尋找一種可以自己愈合的材料。太空建築顛覆了傳統的建築學理論和知識,一旦重力發生改變,一切建築設計都要重新改變,所以這又將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工程。

以上問題都解決之後,那麼太空城市將如何抵達太空?第一種方法,可以是在地球上造好基礎設施,然後再運送到其他星球。第二種方法,在地球上造好各部件,運送到其他星球後進行組裝。也還可以有一種形式,是運用當地星球的資源自行組合。運送這麼龐大的家夥,就目前全世界的運載火箭和航天飛機的運輸能力來說,是遠遠達不到的,這還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

人類構想的未來是美妙的,一個個太空站的建立,對太空城市的建造都會奠定堅實的基礎。相信經過人類對各大行星的改造,可以讓一部分人居住到其他星球上。每一個實踐的成功都始於一種念頭或者想法,雖然到太空城居住還是一種構想,但人類會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的。

2.未來太空探索的主角是半機械人

美國《太空機器人》的作者羅傑·勞恩尤斯與麥克迪共同指出:也許隻有在其他恒星周圍發現有類地行星存在,才會激發人們探索太空的無限潛能。

然而,就人類與機器人的自身條件來說,還不具備完成星空探索的能力,機器人的缺點是:缺乏智能動力以及人類在太空任務中表現的適應性和機動性。同時人類自身也存在著缺點,太空輻射是一大殺手,所以人類難免遭到傷害,此外在太空中可能會遭遇到的其他意外事件等,都有可能終止正在進行的太空探索。

有沒有一種帶有人類特質的機器人能夠完成這一使命呢?來自美國的未來派學者雷·科茲威爾就提出這樣一個解決方案:將人、機器人合而為一,取兩者之優點,成為半機械人。這是有一定理論和實踐依據的。

勞恩尤斯稱:“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半機械人的大致模樣就是:戴著眼鏡和助聽器、體內安裝心髒起搏器,以及髖關節置換器。”實際上,美國宇航局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半機械人技術。

半機械人普遍出現在科幻小說和影視作品中,這些半機械人具備一些生物部件並且與人類接近,比如我們熟悉的《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的Cylons的機器人就是一個典型。因此,我們可以預測未來太空探索的主角是半機械人。

銀河係的孿生兄弟

在距離地球3200萬光年的遙遠太空深處,有一個非常隱秘的星係,由於它的光線微弱,很難用業餘望遠鏡觀測到,因此被人們稱“幻影星係”。2007年,哈勃望遠鏡終於捕捉到了它的美麗倩影,發現它的形狀與大小都與我們所在的銀河係十分相似,也算得上是銀河係的孿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