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斯坦納發現人類的血有A、B、AB、O等不同類型之後,輸血的事業大大發達起來。醫學由於解決了這個問題,也使之向前發展了一大步。看來,輸血的問題隻要把這幾個血型弄清了,就不成問題了。
但是,事情卻並不那麼簡單。
在臨床輸血中,盡管所用的血液的血型與受血病人的血型相同,但有時還是出現意外,發生紅細胞凝集。紅細胞破裂後,就會出現溶血反應。開始時,蘭德斯坦納以為是由於對血型的鑒定不夠準確的緣故。但經過反複驗證,表明血型的鑒定並沒有錯誤。那麼,是什麼原因發生凝集和溶血反應呢?
蘭德斯坦納決心打破沙鍋查到底。他利用化學知識,認真地對血型進行分析、檢查和鑒定。
經過長期的努力,1927年,他終於發現,在人體的紅細胞裏,除了A、B這兩種凝集原以外,還有其他的凝集原,這就是M和N這兩種。同樣的道理,血清中存在抗M、抗N的凝集素,如果A、B兩種凝集原查清了,輸血用的血型也相同,而受血人與給血人的M與N這個凝集係統不相協調匹配,照樣也會產生問題。
人們把A、B這個血型類型稱為ABO血型係統,而把M、N這個類型稱為MN血型係統。
由此,人們進一步了解了血型更多的秘密。在輸血之前,不僅要查清ABO血型,還要檢查MN血型,隻有血型相匹配了,才能進行輸血。
在以後的時間裏,由於檢驗技術的提高,醫學研究又不斷發現:紅細胞中的凝集原,也就是抗原遠不止A、B、M、N這些,還有Rh,P……至今發現至少在15種以上,就以ABO係統來說,還可以細分為A1、A2、A3等許多亞型。
科學的不斷進步,使血型這門學問也不斷深入和提高。人們還創造了直接配血的方法,來檢驗雙方的血型是否匹配。其方法就是把要輸入患者體內的血液的紅細胞與受血人的血清放在一起,看看是否有凝集現象,如果沒有,就表明倆人的血是匹配的,可以相容的。如果出現凝集,那就不能輸入。
滴血認親
在我國古代傳統劇目裏,有一出叫《三滴血》的戲,說的是有兩家人為爭認一個孩子,都說孩子是自己家的後代。由於爭執不下,而告到官府中去。主判官員用滴血的方法,把孩子的血與各家父母的血滴在一起,看看是否會聚合在一起,用這個方法正確地判定孩子真正的雙親。
這出戲說的正是我們上麵所說的血型的問題。但古典戲中所敘述的內容,與現代科學所掌握的科學內容不盡相符。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根據現代遺傳學關於遺傳的基因學說來分析,對子代ABO係統血型的鑒定和親代同一係統血型的鑒定,並不能肯定誰是孩子的父親,但是卻可以否定一個人是否是孩子的父親。這裏,我們可以從下麵的簡表中,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父母的血型子女可能出現的血型子女不可能
出現的血型
A×AA,OB,AB
A×BA,B,AB,O
A×ABA,B,ABO
A×OA,OB,AB
B×BB,OA,AB
B×ABA,B,ABO
B×OB,OA,AB
AB×ABA,B,ABO
AB×OA,BAB,O
O×OOA,B,AB
從這個表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一個孩子的血型是A型,那麼,其父母的血型配合,可能是A×A,A×B,A×AB,A×O,B×AB,AB×AB,AB×O,這麼多的可能性,就很難絕對說出他的父母應該是哪一種情況的血型了,所以說,沒有可能通過血型的檢查來決定誰是這個孩子的父母。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的血型是B型的,那麼,其父母絕對不會有B型或AB型的;同樣,孩子是A型的,其父母也絕不會是A型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通過血型來否定誰不是這個孩子的父母。這在某種情況下,可能很有用。比如說,有時在醫院裏不小心把孩子抱錯了,或掛牌子掛錯了,有時用這種方法可以作出判斷,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