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弗萊明和青黴素(1 / 2)

亞曆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1881年出生於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弗萊明從小就是一個安靜、害羞、謙讓的人,可是他卻有一雙銳利而冷靜的眼睛,觀察事物非常細心。

一天,小弗萊明跟隨母親到醫院去探望一位生病的親戚,看著在病床上痛苦呻吟的病人,他不禁要問那人得了什麼病?為什麼會得這種病?病人無力回答他,站在旁邊的護士也不知。好奇的小弗萊明又跑去問醫生,醫生也不知道,對他說:“孩子,人們還沒有詳細研究出來的病症還多著哪。”小弗萊明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從此,也暗下決心,要研究各種各樣的病症,為人類解除病痛。

後來,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學習,畢業後他積極要求到聖瑪麗醫院實習。這其中的

原因也很有趣。聖瑪麗醫院的水球隊水平很高,弗萊明酷愛這項運動,於是便投奔這裏而來,他的實習成績優異,醫院要留他任住院部醫生,而此時的細菌部正在組建射擊隊,細菌部的主任又看上了弗萊明這個射擊好手。也許他這個從遊泳到射擊的業餘愛好的轉變,反倒促成了弗萊明從醫生到細菌研究者的專業轉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弗萊明成為一名軍醫。戰士們傷口潰爛感染,眼看著病菌吞噬著肌肉,侵入骨骼、血液,病人被折磨得奄奄一息。這些小夥子雖然是來醫院接受救治的,可實質好像是來排隊等死,醫生們卻束手無策。醫生們能使用的最好消炎藥是磺胺,但磺胺會大

量殺傷人體的白血球,反倒削弱病人的抵抗力,加快了病人的死亡。弗萊明意識到必須馬上找到一種能在不傷害人體細胞的情況下,還要充分殺死微生物的藥物。

1922年的某一天,他正在做實驗,可是鼻子癢癢得影響了他的工作。他想:也許是鼻涕在作怪。於是他別出心裁地挖出一些鼻涕,摻在培養的細菌裏。兩個星期後的一天,他照例清理那些散亂的培養液。突然,他發現在一個培養碟裏,有些地方出現一大片黃,而有些地方則空白一片。經考查,空白之處正是塗過鼻涕的地方。“鼻涕中一定含有阻止細菌生長的東西!”這一發現使弗萊明興奮無比,接著他把同樣的細菌放在裝有肉湯的試管中培養,肉湯上也長出同樣黃色的細菌。他加入少許鼻涕,沒有幾分鍾,肉湯變清了,細菌被消滅了。他用眼淚代替鼻涕,竟然產生了相同的效果。

為了能得到更多的眼淚,他把檸檬汁擠進眼睛裏,逼出淚水。即使這樣,也仍不夠試驗用,他勸說工人們也這樣,無奈他怎麼勸說,工人們也不肯做。“你們給我眼淚,我給你們錢,每次三便士,怎麼樣?”工人們當然很高興,眼淚居然也可以賺錢!於是紛紛動手按照他說的去做。

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人體除了鼻涕、眼淚外,許多組織的分泌物都可以溶解甚至消滅某些細菌。這種物質在體內產生,溶解消滅細菌的同時,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他稱這種物質為溶菌酶。這雖是一項獨特的發現,但它並沒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溶菌酶不能有效殺死那些對人體危害很大的病菌。

1928年,弗萊明在一次做實驗中,一個暴露在空氣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基被一種青黴菌汙染了。一段時間後,弗萊明發現培養基中青黴菌周圍的細菌沒有了,而其他區域的細菌繼續生長。弗萊明推斷青黴菌產生了某種物質使這些有害病菌的生長受到抑製。很快他得到了有力的證據證明確實如他所推斷的,該物質抑製並殺死了許多病菌的生長。由於這種物質是青黴菌產生的,所以他將其命名為青黴素,當時他還發現青黴素無害於人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