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優生學的奠基人高爾頓(1 / 3)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1911)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優生學家、遺傳學家、實驗生理學家、統計學家。他是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物種起源》的作者查理·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博學多才,研究領域廣泛,家境富足,人們稱他為“博學的紳士”。

童年時代的高爾頓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智力,出生12個月後,他便能認識所有的大寫字母,18個月後則能辨別大寫和小寫兩種字母。在他咿呀學語的時候就能背誦拉丁文。到了兩歲半左右,高爾頓已能閱讀《蛛網捕蠅》之類的兒童讀物。3歲時他學會簽名,4歲時他能寫詩,5歲時已能背誦並理解蘇格蘭敘事詩《馬米翁》,6歲時,他已精熟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LMTerman)曾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用他自己設計的斯坦福——比納

標準對幼年的高爾頓的智力進行了估算,他認為高爾頓3~8歲之間的智力年齡幾乎等於實際年齡的2倍,其智商約為200。顯赫的出身與罕見的天賦,大概是促成高爾頓日後創立優生學的部分原因。

在高爾頓15歲時,他的父親安排他隨一家英國醫學機構到歐洲大陸作巡回醫療活動,回來之後,他就在伯明翰市立醫院做了兩年內科見習醫生,這段經曆使他積累了許多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1839年,17歲的高爾頓來到倫敦,開始在國王學院醫科學習醫學、生理學、植物學和化學,並且成績優秀。但不久,他的興趣就轉移到數學和自然哲學上,於是1840年他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也就是牛頓的母校,希望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但成績並不理想,後來由於身體原因中途退學。

與童年的眩目光輝比起來,高爾頓的這段經曆顯得太平淡了,但是正是這一大堆雜亂無章而又沒有驕人成績的教育,為他日後成為一個博學之士奠定了基礎。1845年~1856年,他到處旅行、考察,收獲不斐。1856年,34歲的高爾頓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聯絡員,1860年成為正式會員。他是以地理學家的身份進入英國皇家學會的。

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了。高爾頓很快就成了他表哥學說的信奉者,他自己的科學興趣不久也轉移到與生命有關的領域中。高爾頓是實驗心理學和人體測量學的開拓者。

1883年,高爾頓出版了《人類才能及其發展的研究》,書中概括地表述了兩項在實驗心理學中極為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第一個是關於自由聯想的實驗:他事先在75張紙條上各寫一個單詞,每次隻讓受試者看一張紙條,再用一個精密的計時器測出由此引出的兩個即興到來的聯想所需的時間,然後對這些聯想在受試者的經驗中的可能起源加以分析,他發現最經常的聯想往往來自遙遠的童年。在這項實驗中,他還證實人類具有一種看到或聽到某一數字就能聯想到某一特定形狀的能力,他稱這種現象為“數目形”。第二個是關於心理意象的廣泛調查:他要求受試者先想一件確定的東西,然後盡量注意自己的“心視”畫麵,並回答如明亮度,清晰度“色彩等一係列問題,並按其強度記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研究中,他首先在心理學中引進了調查表和評分辦法。

盡管這本書後來被認為是個體心理學及心理測驗的開始,但高爾頓的初衷並非如此,他想通過實驗和統計數據來揭示狂熱的宗教情感不足以作為判別真理的依據。

19世紀後半葉,實驗心理學脫胎於哲學和生理學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在這一曆史變革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德國的威廉·馮特(WWundt)和英國的高爾頓。但實驗心理學之父的美譽給了馮特,因為馮特試圖建立一個係統,努力使實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他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被認為是現代實驗心理學誕生的標誌。雖然高爾頓沒有想到要把實驗心理學獨立成一門科學,但他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