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四季輪回——氣候學習篇(4)(1 / 2)

最熱月氣溫也在0℃以下,氣流下沉,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約100毫米,都是以雪的形式降落,風速通常在25米/秒以上,最大風速超過100米/秒。

該氣候區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很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堪稱世界“寒極”。地麵多被非常厚的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因此植物難以生長。

極地冰原氣候位於地球的極圈以內,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也隻有46°~52′,並有極晝、極夜現象出現。無明顯的四季變化。北極圈以北為北寒帶,南極圈以南為南寒帶。極地氣溫較低,終年寒冷,在冬季則更為寒冷,若遇上雪暴發生,風雪交加,則可以稱得上冷的極限。該區夏季短暫且陰冷,冬季漫長而嚴寒。年溫差很大。北半球溫帶和寒帶交界的地帶,夏季最暖月均溫在10℃以上的地區,有廣大的寒帶針葉林,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供應地。

極地冰原氣候區的土壤為冰沼土和永凍土,植被稀少,代表動物有北極熊和企鵝,且有極光景觀。極地氣候區占地球總麵積的10%。

15.海洋性氣候

海陸分布對氣候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同一緯度帶內,在海洋條件下和在大陸條件下的氣候具有顯著差異。前者稱為海洋性氣候,後者稱為大陸性氣候。區別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的指標很多,但最主要的表現還是在氣溫和降水兩方麵。

海洋性氣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氣候型。這種氣候型是由海洋巨大的水體作用形成的,包括海洋麵或島嶼以及盛行氣流來自海洋的大陸近海部分的氣候。它的主要特點和大陸性氣候相比,不僅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小,而且極值溫度出現的時間也比大陸性氣候地區遲;降水量的季節分配較均勻,降水日數多、強度小,氣候終年潮濕,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陸性氣候多,而且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雲霧頻數多,濕度高。春季冷於秋季是海洋性氣候的一個明顯標誌。最暖月出現在8月甚至9月;最冷月為2月,在高緯度地區推遲到3月。人們通常把西北歐沿海地區作為大陸上海洋性氣候的典型。

溫和、多雲、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常給人們舒適的感覺,然而,這種氣候對植物的生長並無益處。19世紀末有人發現,在歐洲,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長的小麥,蛋白質含量小,至多隻有4%~8%。

深入大陸後,在俄羅斯,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高達9%~12%,在比較幹燥炎熱的地區,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8%,甚至在20%以上。

蘇聯科學家證明:一個地區的氣候大陸性越強,小麥的蛋白質含量也就越高;在氣候溫涼潮濕的地方,小麥的澱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質含量卻降低。人們為了補充蛋白質的不足,隻好借助於肉類,但是又有脂肪過多的遺憾。可見,海洋性氣候對農業並不是很有利。其實,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活,氣候雖然溫和,但是陰沉多雨的天氣,也不利於人們保持愉快的心情。

前麵我們在介紹海洋性氣候特征時,一直是與大陸性氣候比較來說的,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主要取決於地表麵性質的不同。海洋和陸地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在太陽輻射相同的條件下,它們增溫和散熱的情況大不相同。海水吸收熱量的本領比陸地強得多,輻射到海洋上的熱量大部分被海水吸收,並通過海水的波動,把熱量貯存在海洋內部。因此,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裏的溫度也不會驟然升高。與同緯度的陸地相比,海洋裏的溫度變化很小。

到了冬季,雖然太陽輻射減少了,但海洋裏所儲存的大量熱量會穩定地釋放出來,因此,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溫度比同緯度的其他陸地地區要高。海洋猶如一個巨大的溫度自動調節器,使附近地區的氣溫形成了冬暖夏涼的特點。而遠離海洋的大陸腹地,由於得不到海洋的調節,氣溫的年、日較差都要比沿海地區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