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夏天,一位到海邊撈蝦的青年發現南澳海灘上有一口水井,並在井口四角的石縫中撿到四枚宋代銅錢,分別鐫刻有“聖宋元寶”、“政和通寶”、“淳熙元寶”、“嘉定通寶”字樣。這是海灘古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次被發現。
這口古井是用花崗岩條石砌成的,呈正方形,口徑約1米,深約1.2米。在這樣一片連接滔滔大海的海灘上,怎麼會有這樣一口古井呢?更加令人不解的是,盡管古井常常被海浪、海沙淹沒,一旦顯露,井水便奔湧不息;盡管四周是又鹹又苦的海水,湧出的井水卻清澈純淨,喝之清甜爽口。
經有關專家考察分析,發現古井所處的海灘原是濱海坡地,後因陸地不斷下沉形成海灘,古井也就被海沙吞沒了。被厚沙覆蓋的古井,一般難以被人察覺,但當特大海潮襲來,驚濤駭浪卷走大量沙層時,它便會裸露出來。這種井露現象,繼1962年夏天之後1969年7月、1978年10月和1981年9月均發生過,而且都是在強台風掀起的罕見大海潮後出現的。
據有關資料和當地許多人回憶幾次井露的位置和形狀各異看來,古井不止一個。事實上當地也曾傳聞,說是當年挖築過“龍井”、“虎井”和“馬槽”三口井。據分析,1981年9月顯露的是“馬槽”井,現在已由南澳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眾所周知,沿海的灘地多為鹽堿地,地下水因海水內浸摻和,多半為鹹水或半鹹水,不能灌溉莊稼,更不能飲用。但南澳島上的這個海灘古井卻不然,不僅井泉噴湧,而且水質清甜,即使把苦鹹的海水倒入古井,隔一會兒,井水依然純淨清甜。
古井水比當地自來水還純淨,因此每當古井出現時,本縣乃至潮汕、廣州等地許多人不辭跋涉,前來觀賞和汲水,捎回家中珍藏。據說此水貯存十幾載也不腐,而且水質仍舊純淨。這個謎底還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