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究竟源自何處,對於這個問題經曆了長達幾個世紀的爭論,科學終於證明了生命是地球的產物。
生命從單細胞的形成開始,它們在水中生活,自由自在地嬉戲、遊弋、繁衍和增殖。經過幾億年的演變,生命由低級向高級進化,不少生物的活動舞台由大海移向陸地,人類也是這樣,是在生物的發展演變中產生的。科學家通過對海底“化石”的研究發現,這些“化石”是古海底的一些生物遺體。古老的海底在地殼的運動中有的上升成陸地、高山;有的繼續下沉形成海溝,經過億萬年的時間,海底動植物的遺體成了化石。人們從這些化石所出土的地層,便可推知億萬年前的海洋裏生命的活動情況。
在距今五億多年前的早古代寒武紀,單細胞原生動物已經是海洋裏十分活躍的居民了,這些原生動物有獨立活動的本領,有刺激感應,它們能伸出一些樹枝狀的“小腳”捕捉食物或改變自己的“行走”路線,趨向陽光或者走向陰涼的地方。古海綿利用它周身的水管吸取著海水的養料;三葉蟲吞食著藻類。從淺海到幾千米深的大洋裏到處可見三葉蟲活動的蹤跡。在整個古生代四億多年裏,三葉蟲都在繁殖著子孫。在清澈的淺海裏,像杯子一樣的古杯動物擁擠地站立在岩礁上。蛹蟲、古棘皮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腔腸動物等等都是這時期的主要角色。從六億年前的寒武紀到兩億年前的二世紀,海洋是一個繁榮的世界。生命在不斷地進化。
人出現在四億年前的奧陶紀,經過誌留紀和泥盆紀一代代繁殖著自己的後代,成為海洋的主人,並逐漸走上陸地。以後不管地球上發生什麼樣的劇烈變化,總有一些無顎魚的後代能適應改變了的生活環境,變換著自己的身體結構。到距今三億年左右,它們越過了潮間帶,爬上陸地,成為既可以生活在陸地上,又可以回到水裏的居民——兩棲動物。
那時的陸地上,氣候溫暖而濕潤,長滿了高大的鱗木、封印木、溝鱗木和各種羊齒植物,陽光在這裏比海洋裏要充足得多,生命賴以生存的氧氣,也更加豐富。慢慢地生物用來呼吸的肺變得越來越完善了。生命度過了兩棲階段,脫離了海洋。
到了二億三千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異常繁盛,以至於我們把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一段時間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哺乳動物出現在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
又過了一億一千萬年進入新生代時,哺乳動物才成為陸地上的統治者。和我們人類有直接關係的靈長類就是哺乳動物的一個分支,它們的出現卻要晚得多,隻有2500多萬年的曆史。而我們人類的祖先誕生在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這是整個生命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而300萬年隻占了它的1/200.
為什麼海洋能在生命發展史上發揮這麼重要的作用呢?這是因為海洋具備了生命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海水裏溶解著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如碳酸鹽、硝酸鹽、磷酸鹽、氧……這都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海洋擁抱了那些原始的生命,充足的海水使得這些生命可以進行新陳代謝。至今,水一直是生命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