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被毀了,動物在哭泣;湖水變酸了,魚兒在哭泣;文物被腐蝕了,曆史在流淚;莊稼遭殃了,農民伯伯欲哭無淚。凶手都是同一個,它就是酸雨。現在這個凶手依然逍遙法外,並且作的案越來越多,為了世界充滿歡笑,我們一定將酸雨“繩之以法”。
第一節你知道酸雨嗎
從 20世紀 50年代開始,酸雨的威力逐漸顯現,可是那時候人們根本沒有在意它,隨著時間的推移,酸雨的影響越來越大,連鮮有人至的南北極都有了酸雨的身影,死神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走來。
土壤酸化
1.美國大湖為什麼變酸了
本世紀 5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勒姆發現酸雨可導致湖泊和土壤酸化,即酸雨可形成災難,但是此成果未能被世人重視。
2.歐洲大麵積酸雨
20世紀 60年代,歐洲建立了歐洲大氣化學監測網,繼而發現 pH值低於 4.0的酸雨地區,集中於地勢較低的地區,如荷蘭,丹麥,比利時等。瑞典科學家奧登研究了歐洲的氣象和降水,湖水,土壤的化學變化,證實歐洲大陸存在著大麵積酸雨,是洲級區域環境問題。
3.跨國界的大氣汙染
1972年,瑞典政府給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報告《穿過國界的大氣汙染:大氣和降水中硫的影響》,引起各國政府關注,1973~ 1975年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了專項研究,證實酸雨地區幾乎覆蓋了整個西北歐。1974年和以後北美證實在美國東北部和與加拿大交界地區亦發現大麵積酸雨區域,幾乎北美有 2/3陸地麵積受到酸雨威脅,甚至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迎風一側,也出現酸雨。再後,東南亞日本、韓國等亦發現大麵積酸雨。有位科學家到杳無人煙且長年冰封雪蓋的格陵蘭島,給冰層打鑽,取出 180年前的冰塊,與現在的酸度相比,酸度增長了 99倍。至此世人公認酸雨是當前全球性重要區域環境汙染問題之一。
4.酸雨現象正在發展
1986年 5月,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的第三世界環境保護國際會議上,專家們認為,酸雨現象正在發展,它已成為嚴重威脅世界環境的十大問題之一。
5.南極和北極也有酸雨
地球的南極和北極,終年冰雪,罕見人至,但 20世紀 80年代,挪威科學家在北極圈內大麵積地區都測到酸雨(酸雪)。哪兒來的?他們認為是前蘇聯南部工業區排放的大氣酸性物質,隨氣流飄過,幾千千米飄移到此地。後來在南極地區也有人曾收集到 pH為 5.5的酸性降水。這些酸性降水所含的酸性物質,可能來自更遠的距離。看來,酸雨不但沒有國界,也沒有洲界。
6.中國南極長城站測到酸雨
1998年上半年,中國南極長城站八次測得南極酸性降水,其中一次 pH值為5.46。有趣的是, 當刮偏南風或偏東風時, 南極大陸因為沒有人為排放,大氣是新鮮的,所以測得降水都接近於中性;當刮西北風時,來自南美洲和亞太地區的大氣汙染物將吹到中國南極站所處的南極半島,遇到降水,形成酸雨。這說明 :南極也不是淨土。
7.從酸雨到毒雪
酸雨給人類敲響了警鍾。90年代科學家又在冰雪世界的南極和北極收集到了含有有毒農藥成分的毒雪。毒雪形成與酸雨或酸雪形成過程極為相似。也是人類活動,使用人造的農藥到田間,殺蟲增產,但農藥卻進入了環境中;也是通過大氣遠程傳輸;在高空中,汙染物被雨雪衝刷;最終降落地麵,危害人類。由酸雨,發展到毒雪,如此嚴重的環境惡化趨勢,能不令人類反省嗎?
8.蘇州市區 10場雨 7場是酸雨
2013年 6月蘇州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市區降水 pH值範圍在3.43~ 7.95之間,pH年均值4.75,酸雨發生頻率為 70.7%,酸雨發生頻率比上年提高 23.0個百分點。吳江區及四市(縣)城區降水 pH年均值在5.31(常熟)~5.83(張家港)之間,常熟、昆山和太倉劣於酸雨臨界值 5.60;單次降水 pH最小值為4.17,出現在常熟。各地年酸雨發生頻率範圍在 11.9%(張家港)~ 43.9%(昆山)之間。按酸雨發生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昆山、常熟、太倉、吳江、張家港。與上年相比,除常熟酸雨發生頻率有所下降外,其餘各地均有所上升。
在大多數老百姓的印象中,空氣質量好轉了,酸雨也應該減少,那為什麼酸雨發生頻率還在增加呢?環保專家表示,酸雨是由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碰到雨水後形成的。工業、企業密集,燃煤總量居高不下,由此造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持續居高不下。同時,氮氧化物沒有列入減排計劃,因此近年來蘇州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另外,機動車尾氣排放也是造成氮氧化物含量增加的一大元凶,截至 2012年年底,蘇州汽車保有量達到了 240萬輛,其中私家車更是以每年 20%的速度在增加。環保監測數據顯示:蘇州市區環境空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年均值分別為 0.030毫克 /立方米、0.049毫克 /立方米、0.079毫克 /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