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氣象(1)(1 / 3)

1.你知道大氣由什麼組成嗎

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低層大氣是由幹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3部分組成的。

幹潔空氣(25千米以下)的主要成分中,氮和氧合占幹潔空氣體積分數的99%.氧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大氣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雖少,但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環境有著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並對地麵起保溫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而穿透大氣射到地麵上的少量紫外線,又對人們起到殺菌治病作用。

大氣中的水汽和固體雜質含量也很少,卻是天氣變化的重要角色。水汽的相變(氣態、液態、固態三者的互相轉變),產生了雲、雨、霧、雪等一係列天氣現象,並伴隨著熱量的吸收和釋放,直接影響地麵和大氣的溫度。固體雜質作為凝結核,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大氣中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含量因時因地氣象

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又如,在製冷工業發展前,大氣中是沒有氟氯烴化合物的。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電冰箱、冰櫃等的廣泛使用,釋放出大量的氟氯烴化合物,使大氣中的氟氯烴含量增加。氟氯烴能破壞大氣中的臭氧,使大氣中的臭氧總量減少。

2.空氣有質量嗎

空氣是有質量的,l立方厘米的空氣質量為0.00129克。

但我們秤物體的質量通常都是在空氣中,所秤物體的質量遠大於同體積空氣的質量,空氣的質量被忽略。在空氣中,秤空氣的質量,所秤空氣相當於沉沒在外部空氣中,其浮力等於空氣的質量,兩相抵消,所以我們秤不到。

在古代,雖然古希臘的一些哲學家,如柏拉圖等已經假定空氣是有質量的,可是他們無法稱出這個質量,因而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沒有質量的。到了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做了試驗,證明了空氣是有質量的。

最早的試驗很簡單,伽利略用氣泵向一個大玻璃杯打足氣,也就是用加壓的辦法使瓶中多裝一些空氣。這時,用天平稱稱它的質量,記下來。然後,把瓶口打開,那些多裝的空氣跑了出來,這時再稱稱質量。結果,瓶子變輕了。這是為什麼呢?伽利略認為,這是打進去的空氣又跑出來的緣故。很顯然減輕的質量應當為跑出來的空氣的質量。

接著,伽利略又做了一個試驗,想找出空氣的密度。他找一個裝滿空氣、又不讓空氣漏掉的圓筒,然後把水灌進圓筒,使水占有圓筒3/4的容積。換句話說,把圓筒的空氣壓縮到原來體積的1/4.設放進圓筒的水質量為l千克,但圓筒稱了後,質量卻超過了水的質量加上原來圓筒的質量。這超過的質量恰是圓筒內被水壓縮的那1/4容積的空氣質量。這時隻要將這個超出數除以水的質量就得出了空氣的密度。伽利略計算的結果為空氣的質量隻有水的1/400,即0.0025克/立方厘米,但這個數字是不準確的,因為後來人們用精確的試驗測定,在接近地麵的空氣層裏,l立方厘米的空氣質量為0.00129克。

3.常用氣象名詞有哪些

晴:天空雲量不足3成。

陰:天空雲量占9成或以上。

霧:近地麵空中浮遊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見度下降到1千米以內,影響交通運輸。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陣雨:忽下忽停並伴有電閃雷鳴的陣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隨著積雨雲中激烈的垂直運動,反複上升凝結下降融化,成長為透明層相間的小冰塊降落,對農作物有影響。

凍雨:雨滴凍結在低於o°c的物體表麵的地麵上,又稱雨凇(由霧滴凍結的,稱霧凇),常墜斷電線,使路麵結冰,影響通信、供電、交通等。

雨夾雪:近地麵氣溫略高於o°c,濕雪或雨和雪同時下降。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c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達到或超過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