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和諧共生:森林資源合理利用(4)(1 / 2)

在我國林業建設史上,還有一個群眾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那就是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自1999 年試點實施以來,在我國25 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展開,工程區新綠喜人,我國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經得到有效的緩解,有2000 多萬農戶9700 多萬退耕農民開始從工程建設中受益。

我國麵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挑戰,其中就有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退耕還林工程的目的就是通過擴大林草植被,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問題,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保證工程建設健康穩步推進,國務院先後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幹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幹意見》,並適時頒布實施《退耕還林條例》,使退耕還林工作走上了法製化軌道。據統計,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幾年裏,造林任務已累計完成1332.58萬公頃(約2 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643.65 萬公頃,配套荒山荒地造林688.93 萬公頃。工程營造生態林的比重達到80%以上。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使我國生態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工程區林草覆森林破壞也會引起土地沙化蓋率平均增加2%以上。據觀測,自1997 年以來,較早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陝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裸地及低覆蓋度的麵積減少了7.81%,中高覆蓋度植被增加了8.45%,一些地方的森林開始恢複原有的麵貌。

我國的母親河長江、黃河等流域嚴重的水土流失狀況因退耕還林而開始得到緩解。據監測,僅四川省境內1999 年以來輸入長江的泥沙量就減少了5.6 億噸。四川農業大學觀測結果表明,退耕地還林2 ~ 3 年後的徑流含沙量,比同一地區農耕地減少22%~ 24%。據四川省洪雅縣監測,該縣退耕還林後比退耕還林前每畝減少泥沙流失4.96 噸,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後,土地沙化嚴重的地方,其沙化趨勢開始得到控製。據對16 個退耕還林樣本縣效益監測,退耕還林後沙化土地麵積比退耕還林前減少42 萬公頃,在工程實施的幾年裏共下降了24.01%。

中國國際工程谘詢公司組織專家對退耕還林工程進行的中期評估認為,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退耕還林的決策正確,各項政策優惠、具體,貫徹落實較好,幹部擁護,農民滿意;各項製度嚴格,各級領導重視,工程進展順利並已初見成效。

近幾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近500 億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目前各項建設任務進展良好,促進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取得了明顯成效。

退耕還林成效

2008 ~ 2011 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462 億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各項建設任務進展良好,促進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發展改革委介紹,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5 個方麵: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退耕農戶口糧自給能力進一步增強;退耕農戶收入快速增長;退耕農戶生活方式發生可喜變化;退耕農戶長遠生計有了基本保障。

2011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警告,如糧價進一步上漲,2008 年的全球糧食危機可能重演。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全球有8.7 億人處於饑餓或營養不良狀態,糧農組織估計這個數字在未來1 ~ 2 年內可能達到9 億人。

無論是木材和糧食,都與森林和林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以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為對象的林業,不僅可以不斷供應優質木材和各種林副產品,滿足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促進工農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森林還可以起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作用,又能淨化空氣,防止大氣汙染,美化和保護環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在森林的總效益中,提供木材及其他林副產品的經濟效益隻占1/4,而生物防護效益要占3/4。因此,林業的經濟意義遠比產木材廣泛得多,它對人類生活影響之深遠,是其他生產事業不能取代的。

1. 能源新思路

在耕地麵積驟減、森林保護麵臨巨大危機的今天,如何使森林經濟可持續發展,並利用新能源找到一條新路,值得我們思考。下麵就看看這兩例子。

(1)秸稈換森林。某板業公司董事長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每張板能給農民創收10 ~ 15 元。一條年產5 萬立方米中密度禾香板的生產線,可消耗秸稈6 萬噸。僅收購秸稈一項,可為農民帶來200 元/ 噸的收入。國家計劃將秸稈利用率提高到80%,其中秸稈板材部分要達全國秸稈總量的4%。這意味著一年有2000 多萬噸的秸稈板材消費,產值400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