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生物入侵:向外來殺手亮劍(3)(1 / 2)

人們當前還隻種植30 種左右的植物作為糧食,這些栽培作物,“養尊處優”,抗病蟲害和抗逆境的能力差,長期栽培會逐漸退化,這就需要從野生物種中吸取新的改良基因,用野生種類挽救栽培作物性命,這種實例越來越多。可是,這些野生植物資源常被當做“雜草”、“雜灌”除掉。

還有許多現在不被人們知曉的植物,說不定哪一天會被研究發現,它們有特殊用途。如人們已從熱帶森林中發現大約有1400 種植物具有潛在的治療癌症特性,如果熱帶森林中的“藥物倉庫”被毀滅,將是人類同癌症做鬥爭上的一大挫折。我們必須保護好物種基因庫,保護好大森林!

黑長臂猴的哀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海南島的熱帶森林中,還有2000 多隻黑長臂猴,這種樹棲的靈長類動物,借助它的長臂、身輕、來去如飛,獵人想捉住它是非常不容易的,但由於它的家園——森林被破壞,變得無家可歸,“樹倒猢猻散”的真實版上映了,現在隻有10 來隻了。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途徑有很多,主要分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引種等,下麵我們就來對這幾種保護途徑進行簡單闡述。

1. 就地保護

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有效措施。以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包括風景名勝區的方式將有價值的自然生態係統和野生生物生境保護起來,以保護生態係統內生物的繁衍與進化,維持係統內的物質能量流動與生態過程。就地保護的途徑一般包括三個方麵:建立保護區,在保護區之外采取附加保護措施,以及恢複已經遭到破壞的生境或生物群落。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各種類型的風景名勝保護區,是實現這種保護目標的關鍵措施,但對保護區以外的廣域環境也必須加以保護,這樣不僅保證了生態係統的完整,而且也為物種間的協同進化提供了空間。我國於1956 年建立了第一個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截至2003 年年底,我國已建立了1999 個保護區,保護區總麵積占國土麵積的l4.37%。此外,還建有480 個風景名勝區和510 個森林公園,其中許多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重要作用。被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的有9 個,“世界自然遺產地”5個,“濕地公約保護區”6 個。

2. 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是指將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部分移到它們的自然生境之外進行保護。這與就地保護不脫離原來的自然生境有根本區別。主要保護方式為建立動植物園、水族館、種子庫和基因庫。我國最早的植物園——廬山植物園是20 世紀30 年代建立的。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600 個植物園和樹木園,收集保存了7.5 ~ 8.5種植物,約占世界植物種數的25%,其中有的是受威脅或已在野外滅絕的種類。中國至今已建植物園110 個,在引入瀕危物種時,應考慮種群的數量、種數最小存活數量等指標。已建動物園41 個及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基地,使一度瀕臨滅絕的大熊貓、揚子鱷、朱鹮和東北虎等10 種瀕危動物開始複蘇,另有60 種野生瀕危珍稀動物人工繁殖成功。例如,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福建、西安、西寧等動物園成功地繁殖了大熊貓、東北虎、華南虎、雪豹、黑頸鶴、丹頂鶴、金絲猴、揚子鱷等。捕集繁殖措施隻有在被捕物種種群發揮正常功能,種群大小足以防止基因損失或確保具有長期生存生命力時,才算取得成功。同時,把某些原生於中國而現已在中國滅絕的物種,例如麋鹿、蒙古野馬、高鼻羚羊等,重新從國外引回中國。

3. 回歸引種

由於自然或人為原因,導致生態係統退化,使得物種生存受到威脅甚至在原產地滅絕,種群範圍縮小及數量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回歸引種的方法進行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所謂回歸引種是指將一種植物釋放到它以前曾生存過,但現在已經滅絕的地方並加以管理。回歸引種要求將植物材料栽種或播種於自然的或人工管理的生態環境中去,以使其最終確立或強化成為可長期存活的,自行維持下去的種群,使這些植物及其後代融入一個可運行的生態係統中去。回歸引種是連接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的橋梁,應該看做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