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化學實驗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培養(5)(2 / 3)

對學生求知欲的保護與鼓勵,就是當學生成功地完成了一個實驗,產生勝利的喜悅時,教師應當及時給予肯定評價,以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激起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機。而當學生實驗失敗或遇上困難,產生消極情緒時,教師應當及時給予指導,找出失敗或產生困難的原因,幫助學生總結實驗經驗,讓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以建立起繼續努力的信心。

(2)不斷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對化學實驗所產生的濃厚興趣和好奇心促成的求知欲望是發展思維的動力。為此,我們在化學實驗中應抓住有關現象提出有興趣或易引起爭論的問題,不斷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如:指導學生做乙醇分別與銅和氧化銅共熱的實驗前,啟發性地問學生:“反應現象是否一樣?是否都有乙醛生成?可能還有哪些生成物?”學生沉思後,各抒己見,爭執不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支持學生用實驗來驗證。結果證明都能生成乙醛,都無CO2生成;但加銅粉的可以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到氫氣和冷凝的水;而加氧化銅的則發現燒瓶裏出現了紅色銅粉,不能收集到氫氣,隻能見到冷凝的水。根據實驗結果,引導學生討論,寫出乙醇被氧化的三種不同方式。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得出:“醇被氧化的實質是脫去羥基及相連碳原子上的氫”這一定義。學生就這樣在濃厚興趣和好奇心的驅使下,在一連串問題的刺激下,憑借化學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比較、推理、得出結論等思維活動,把乙醇被氧化的方式、實質搞清楚了,學生學得主動,記得深刻。

(3)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如果學生的求知欲總不能滿足,求知的火焰就會熄滅。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一切條件,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如:讓學生取代教師登台演示實驗,這樣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責任心,使之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而主動學習。學生通過自己上台演示,對實驗操作既要回憶舊的實驗技能,也要思考新的儀器組裝方法。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知識的前後遷移。還有,教師也可以加強課外實驗;組建課外科研小組;興趣小組;組織化學晚會;化學知識搶答賽;開放化學實驗室,把實驗室變成學生獲取化學知識的場所等等。這樣定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化學知識。

(4)保持教學過程的民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民主的氣氛,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理。學生能否積極地、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思想是否活躍,創造欲是否強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的民主程度。民主化程度愈高,學生的積極性就愈高,思想愈活躍,思維能力和創造才能愈易得到發展。

師與生,教與學之間壁壘森嚴,涇渭分明的嚴肅緊張的氣氛隻能壓抑和約束學生的積極思維,造成學生的心理障礙。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厭倦、冷淡、消極、不滿以至對抗;教學效果就會違背初衷。因此,教師不應以呆板冷淡教訓人的身份出現,而應使學生感到你親切、熱情,既是尊敬的師長,又是知心朋友。這種平等和諧的氣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生的懷疑感與化學實驗教學“疑者,覺悟之機也”,善於存疑,從而產生探究的動力,不僅可以加深理解,增進鞏固,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甚至做出新的發現。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懷疑感的主要表現為:①是這個現象嗎?②會產生這個現象嗎?③是否有其他的現象出現?等幾種常見的心理狀態。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是推進化學實驗教學的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利用它來幫助自己的實驗教學。

(1)鼓勵質疑,誘導辯論,努力創設問題的情境

要讓學生敢於質疑,不管是書本上的或是教師所得出的結論,甚至是實驗過程中所出現的現象。無問題可提,並非真正的理解,而是思維的怠惰;反之,勤於疑問,則是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和辯論,是啟發發散思維的兩種有效手段。鼓勵質疑,誘導辯論,能夠激活思維,使學生的認識得以開放性地深化和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