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麵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一、綠色生態的含義
綠色生態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指擁有植被和森林的沒有被汙染的一種好生態。
創造綠色生態環境是人類跨世紀的追求,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麵,由是“以人為本”原則最直接的體現。
綠色生態環境的創作空間應該怎樣界定呢?這需要從“可持續發展”說起。
1987年,聯合國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與承認。對此,聯合國製定了《21世紀議程》,這是在世界範圍內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
全球《21世紀議程》確定人類住區的重點方案領域為:
向所有人提供適當住房;
促進人類住區管理;
促進可持續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
促進綜合環境基礎設施:水、衛生、排水和固體廢物管理;促進災害發生地區的人類住區規劃和管理;促進可持續的建築業活動;促進人對資源開發和能力建設以保證促進人類住區發展。
1994年,我國國務院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該議程提出中國人類住區持續發展的優選項目為:
城市垃圾管理與無害化係統;
現代化城市交通體係;
給排水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
跨世紀民眾住宅與居住環境;
建築節能;
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信息係統的開發與建設;
城市建築與生命線工程的防災滅災綜合發展。
綠色生態環境著力於以下三個方麵:
1.環境質量方麵
保護空氣達標;
控製噪聲達標。
2.汙染物控製方麵
汙水經中水站處理成中水;
垃圾減量並無害處理。
3.生態指標方麵
保護耕地,綠化覆蓋率32%;
人均公共綠地2.5m2。
二、重建綠色生態的環境革命
在人類長期生存、進化和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給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資源和條件,人和環境之間一直保持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既相互作用、相互製約又相互依存、相互適應。
當前,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正在增強。但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或綠色程度。
一般說來,淺綠色環境觀念建立在環境與發展分裂的思想基礎上,它是上一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環境運動或環境保護運動的基調;而深綠色環境觀念則要求將環境與發展進行整合性思考,它是90年代以來第二次環境運動或環境革命運動的主題。
當代綠色新理念的若幹核心內容,呼籲我們對環境問題的思考應該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