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綠色發展行動天使(6)(1 / 2)

德國人都是隨時備一個白色購物布袋,購物時讓售貨員將東西直接裝入袋中,在年輕人舉辦各種野餐會、聚會和晚會時,大家不再使用過去流行的一次性塑料餐盤和杯子,而以使用瓷盤和玻璃杯為榮。人們選購鮮花時拒絕用塑料膜做包裝,選擇玻璃瓶裝的飲料而不是塑料瓶裝的。一次,李皓和德國同學談論起歐洲灰蒙蒙的天空,她驕傲地對德國朋友說:“我請你們去中國的首都北京玩,北京的天空瓦藍瓦藍的,人們出去買東西都是自己帶網兜,許多散裝的商品包裝用的是草紙,沒有塑料皮,既簡單又不汙染環境。”

然而,1995年,李皓回國後,看到的卻是鋪天蓋地的廢塑料袋和一次性泡沫餐盒。而且,北京的天空也已經灰蒙蒙的了,星星也看不到幾顆了。後來,她在北京醫科大學免疫係做博士後,準備研究中草藥成分的免疫調節作用,但工作的一年多裏她發現歐洲曾經出現的環境問題幾乎都在中國重演,醫院裏經常送來患有古怪病症的兒童。更讓她吃驚的是,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常常將實驗用過的藥品未經任何處理就倒入下水道、垃圾道內。李皓非常氣憤,因為有些藥品具有放射性和毒性,而樓下就有人在撿垃圾!

李皓還發現,兒童糖尿病也在中國出現了。當時學校裏流行的帶夜光的恐龍畫冊,α射線超出國家規定十幾倍,很可能誘發兒童白血病,中國當時眾多的白血病患者可能就是在這樣不知不覺中被放射性物質侵害的。

這一切都讓李皓為中國的環境狀況感到極度擔憂,她決定放棄醫生的本行。醫學告訴她,最有效的辦法是預防而不是治療。

1996年4月,李皓毅然辭職,告別了免疫生物學實驗室,作為一名環保誌願者走向了社會。她決定從孩子們的環保教育做起,把全中國的孩子都組織起來成立“手拉手地球村”,聽她講環保課,因為她確信,會有無數的孩子和她一起宣傳環保。《中國少年報》開辟了《手拉手地球村》欄目,聘請李皓當“地球博士”,寫文章向孩子們介紹環保知識。李皓的文章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從中知道地球媽媽生病了,作為地球媽媽的孩子,有責任為保護地球媽媽做點事。

欄目創辦5個月後,“手拉手地球村”這個富有兒童情趣的名字,就成為了中國少年兒童環保組織的名稱。

1997年,李皓在國際環境影視公益機構TVE中國項目作項目協調員,負責組織翻譯從國外陸續引進的200多部環境教育影視片,然後免費提供給電視台、政府部門和學校。

2001年,李皓創辦了“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作為國際環境影視集團(TVE)在中國的合作夥伴。該中心的主要目的就是大量地從國際上引進環保科普影片,翻譯成中文,免費地提供給社會。那裏就像一個環境教育資料庫,是開放的、免費的向需要環保資料的機構或個人借閱資料,包括圖書、錄像帶、圖片等等。這個工作孫皓一做就是七年,直到2007年中國氣象局需要大量使用這些資料,而她正好有為綠色奧運宣講團工作的任務,工作量特別大,要深入多個社區進行宣講,她便把這個中心注銷掉了,把中心所有的影視資料、工作設備、人員與工作模式都移交給了中國氣象局。之前,中心每年幾十萬元的經費籌款工作全部由她來做。李皓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向公眾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利用她以前從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免疫生物學研究奠定的知識基礎與科研習慣,李皓把環境科普做得很有特色。她以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態度來向公眾傳播環保常識,給北京政府部門和大眾媒體寫文章,提建議。她希望用科學而簡單的方法來幫助北京解決現存的多種環境問題。

2008年,媒體發布了全國將對塑料購物袋實施收費的消息。一位小學的德育教師給李皓打來電話,說希望李皓發動本校的學生縫製布袋子,去送給家長用於購物。但同學們對此有兩點疑惑:一是塑料袋挺方便的,用完即可當垃圾袋使用,禁用了塑料袋,用什麼包垃圾?二是使用布袋購物,布袋髒了需要水洗,費力又費水,也不利於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