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1)(1 / 3)

綠色發展,是指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單位、每一家公司、每一個政府部門都應該身體力行,節能減排,推動低碳經濟。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

一、綠色發展理論的三大來源

綠色發展理念來源於三方麵:

一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成為現代的天人合一觀,即源於自然,順其自然,益於自然,反哺自然;人類與自然共生、共處、共存、共榮,嗬護人類共有的綠色家園;二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成為現代的唯物辯證法;三是可持續發展,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觀。

三者交融,三者貫通,最終集古代、現代的人類智慧之大成,融東西方文明精華於一爐,形成綠色哲學觀、自然觀、曆史觀和發展觀。綠色發展觀的本質就是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綠色發展的經濟學含義是什麼?我們又如何比較準確地界定綠色發展?我們首先比較一下什麼是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全麵綜合發展、綠色發展的不同含義。

經濟發展。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它還沒有涉及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這是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形象地講,可持續發展是“不斷子孫路”,當代人的發展不要給後代人留下後遺症或不良生態資產。它還沒有體現“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給後人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這種理念。

全麵綜合發展。這是1998年世界銀行提出的發展思路。全麵綜合發展是指發展意味著整個社會的變革,是促進各種傳統關係、傳統思維方式、傳統生產方式朝著更加“現代”的方向轉變的變革過程。21世紀的發展任務就是促進社會轉型,促進人類發展,不僅提高人均經濟生活水平,而且還將提高以健康、教育、文化水準為標誌的人的生活質量,消除絕對貧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綠色發展。這是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讓綠色發展成為一種選擇》中首先提出來的。這一報告闡述了中國在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十字路口上所麵臨的挑戰。中國的發展對於世界的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目前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速度之快,在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目標將會遇到極大的挑戰,需要一整套政策和實踐相配合,其規模之宏大、程度之複雜在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雖然有了明確的承諾和清醒的意識,但在實現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還需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科學發展觀。這是中國創新的發展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並提出了“五大協調發展戰略”,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科學發展觀是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際出發,真正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將科學發展觀概括為“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正是根據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中國政府製定和實施了“十一五”規劃,又製定了“十二五”規劃,開辟了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綠色發展實踐。

二、綠色發展含義與機製

綠色發展:從內涵看,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是要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二是要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三是要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