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大足石刻
英文名稱:The Dazu Rock Carvings
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I),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於1999年12月1日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位於我國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曆經晚唐、五代,興盛於兩宋,延續於明清時期,其中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列,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代表,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齊名,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宗教、科學研究價值。
大足石刻保存了以佛教為主的宗教石刻100多處,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7處,共有造像1030個龕窟,6萬餘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的石刻最為著名和集中。大足石刻在造像上與北方同時注重石刻、泥塑不同,大足石窟講究石雕,工藝精湛,因此其造像均為精雕細刻,美輪美奐。大足石刻的造像內容也十分豐富,既有佛教、道教和儒釋道“三教並列”的造像,也有曆史人物大型雕刻。而佛教造像比重最大,占造像總數的60%以上。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寶頂山和北山等處,道教造像主要集中在南山、半邊廟等處。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北2千米處,建於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62年)。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共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主要是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不同於中國早期石窟。北山石刻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線造型,線麵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建於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題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勝地,展現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藝術的精華。其中的“釋迦牟尼涅磐圖”佛像長約31米,目前是我國最大的石刻半身臥佛,雕刻技藝精湛,線條柔美圓滑,曲眉豐頰的麵容和碩壯豐滿的軀體給人一種典雅崇高、雄渾寬厚的神韻和恢宏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