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明清故宮
英文名稱: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故宮於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
明清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從此改變了紫禁城的命運。1924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1925年在原皇宮的基礎上成立“故宮博物院”。明清兩代的皇宮,變成了一座擁有壯麗古代建築群和百萬珍藏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從誕生之日起,就為社會各界所矚目。1961年,故宮博物院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麵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麵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係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麵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麵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麵積15萬平米。
明清故宮建於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製度。曆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他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主要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禦花園及兩側分列的東西六宮,是封建皇帝進行日常活動和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及奉神的地方。外朝建築高大森嚴,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內廷建築則庭院錯落,自成體係,富於情趣。前朝後寢,分工明確,不得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
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近百萬件以明清宮廷文物及宮中舊藏為主體的曆代傳世珍品。這些傳世珍品,大部分是各地進奉宮廷,或由明清宮廷作坊生產製造的。其中包括繪畫、書法、碑帖、陶瓷、玉器、各類工藝品、青銅、雕塑、銘刻、金銀器、珍寶、佩飾、織繡、以及鍾表、古代科學儀器、鹵簿儀仗、家具。抗戰期間,為確保文物安全,曾將精選的五批故宮文物轉移南方,抗戰勝利後,部分運回故宮,部分運抵台灣。解放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故宮博物院為擴大收藏又征集收購了許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華文物珍品。像世界知名的《清明上河圖》《五牛圖》等。
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曆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一百多萬件,占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故宮自成立博物院以來,一直受到有效的保護,並未遭受大的破壞。故宮建築主要是木結構,必然需要不斷的整修。故宮維修遵循了“原材原貌”的宗旨,原來用什麼樣的、什麼產地的材料,維修也必須使用同樣的材料。比如鋪地的地磚一定要和原來的外觀一樣,質地也一樣。所以,故宮建築群完全符合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故宮收藏的數量巨大的文物,在工作人員的精心保護下,也沒有出現大的丟失情況。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曆史見證。
遺產價值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故宮博物院還收藏了大量古代藝術珍品,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