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曾將大量金銀器、幣集中起來。秦統一天下之後,也統一了貨幣,共兩種,一種上幣,是金質的,稱“鎰”;另一種下幣,是銅質的,叫“半兩”,一枚鎰幣可以頂40枚“半兩”的銅幣。當時,名目繁多的勞役和長年的征戰使秦國國力開始衰敗,許多勞動力都調到北部去修築長城,工匠缺乏,許多金礦被迫封閉關停,采金業衰落了,黃金的來源開始枯竭。
進入漢代以後,社會上的內患逐漸平息,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由複蘇走向繁榮。漢武帝時,開始整頓貨幣。用銀錫合金鑄大小3種貨幣,全國流通。這時,黃金開始退出貨幣,隻作珠寶器具,供玩賞,一般很少流通了。
唐朝時,中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采金業極為興盛。正因為產金業極為發達,在唐朝詩人的筆下,有關淘金、煉金和黃金飾物的描寫,也俯拾皆是。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首著名的《浪淘沙》,全詩是:“日照澄州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描寫了淘金女工的生活情景。
此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而修築寺廟、塑製佛像要耗費大量的黃金,於是采金業更加發達。當時向皇帝交納的貢品,江、浙為鹽、鐵,湖、廣為黃金。
宋代以後,由於金遼和宋朝政府之間連年戰爭以及多次賠款,使黃金的價格上漲了8倍,采金業獲得更大的發展。采金業大發展的突出標誌是:人們不僅懂得了開采沙金,而且懂得了開采脈金。脈金的開采是采金史上的一大進步。而且,由於脈金的開采,與金相伴生的金礦提取也隨著采銅業的發展而出現了。南宋時,全國產金地已達數百處,在中國采金史上已形成一個高潮。
到了明、清時,由於政府在采金業中征收高額稅收,加上當時實行封山政策,所以采金業盛衰不定。公元1888年(光緒十四年),全國黃金產量曾達13542千克,占當年世界金產量的7%,次於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俄國,居世界第5位。這個產量出自落後的清末封建王朝,若沒有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積累,實在是難以想象的。
在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國,如古埃及的第一王朝,尼羅河一帶的早期文明至少興旺了27個世紀。尼羅河兩岸興起了許多城市,並且由於非洲與東方的貿易往來而變得富裕起來。當時貿易的貨物主要有黃金及其製品,還有白銀、象牙、寶石、珍貴木材、香料、駝鳥毛與獸皮等。同時,古埃及在法老的統治下,將人權與神權融為一體,創建了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和神廟。這種高超建築與藝術的天然融合,和凝結在埃及黃金藝術品上的技藝,都是埃及這個民族所特有的。
據對法老陵墓的挖掘發現:陵墓中的黃金製品多得數不勝數,最引人注目的是國王的棺槨,層層密封,最外四層為塗金木槨,然後是一套精美的石槨,石槨裏麵乃是三層鑲嵌著黃金與珠寶的棺槨,最內一層棺槨為黃金製成,總重量約120千克,內藏法老的木乃伊,木乃伊上還戴有黃金製的麵具。
這一切都表明:埃及人使用黃金有悠久的曆史,古埃及的采金業也很發達。但是,埃及當代的采金業卻並不發達。埃及的黃金資源多數埋藏在沙漠之下或洪荒的山區,開采十分困難,成本過高。20世紀60年代,埃及關閉了幾座金礦。然而,在中東戰爭之後,黃金價格扶搖直上,埃及政府采納了專家的建議,決定重新勘探開采金礦,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開采金礦的計劃已在全麵實施。
世界上流傳著不少有關黃金的秘密,“黃金之國的秘密”就是其中的一個。據說南美洲的黃金之國的中心就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附近的瓜達維塔湖。傳說,在古代,每逢舉行盛大的祭祀時,土著酋長渾身塗滿金粉,跳入湖中聖浴,圍在湖邊祈禱的人們便紛紛將各種金器首飾投入湖中,此為祭祀的儀式。因為他們信奉的最高之神是太陽,所以獻給太陽的隻能是“太陽的汗珠”——黃金。從15世紀開始,不斷地有人率探險隊去哥倫比亞尋找黃金之國,但均是一無所獲。哥倫比亞自16世紀以來發現了無數金寶,除被殖民主義者搜奪走的之外,還發現有大量的黃金製品,這些東西中,有一部分現存於哥倫比亞的首都波哥大的一所黃金博物館中,人們稱這些金器的製作是該大陸最好的。據稱,該博物館目前有金器29000餘件,價值根本無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