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農民出身的數學驕子袁亞湘(1 / 2)

北京中關村南四街4號,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這裏有基礎好、水平高,國內學科最全的計算數學隊伍,這裏承擔著我國“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的方法和理論”的研究基地。37歲的留英博士、研究員袁亞湘,是這裏的常務副所長。

從湖南鄉間的小路上走來的袁亞湘,出生的時候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1960年,農家孩子誰的童年與少年沒有放牛、播種、插秧、割禾!這些農家活袁亞湘都幹過。當念初二年紀的時候,由於家庭困難,他曾中途輟學,務農一年。艱難的生活環境,不僅造就了他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性格,而且將他的心更緊的貼在了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

袁亞湘出生在湖南省資興縣廖市上村灣。這是一個普通的南方的小村子。村裏住著五十多戶人家,三百多口人。村前有一條水流清澈的小河。小時侯,亞湘在這條河裏遊過泳,河邊放過牛,挖過野菜喂豬,還從河裏挑過水澆菜。村後是一座兩百米高的無名小山。五十年代大煉鋼鐵,使這座當年樹木叢生,連日本鬼子都不敢進的小山,刹間變得光禿禿了。盡管如此,這小河、小山,是亞湘童年、少年時期的“白草園”。

亞湘的父親在幾十千米外的小鎮子上工作,由於交通不便,一年中他盡能與父親見上一兩麵,農村的家裏隻有他和比他大四歲的哥哥和媽媽。

媽媽之於亞湘,非同於一般的母親。母親不僅養育了亞湘,更是他知識、品德的啟蒙老師。記得亞湘四歲半剛過,媽媽就買了一本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在家裏教他。亞湘還常常向那些上了學的小哥哥、小姐姐們請教。所以,村裏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好問先生”。一年下來,亞湘把一年級的課本背的滾瓜爛熟。剛過五歲半,媽媽就帶他去報名上學。亞湘本來個頭就矮,再加上年齡又小,學校老師拒絕收他入學。媽媽懇求老師收下他,亞湘更著急,老師望著眼前這個忽閃著明亮眼睛,一頭卷毛發的小機靈鬼兒笑著說:“你要能數到十,我就收你上學。”亞湘小胸脯一挺,心想,這算什麼!一、二……他一口氣從一數到一百。老師二話沒說,收下了他。

農村的十多年,亞湘記憶中最深刻的是,趴在床上跟媽媽學打算盤珠,撥動了亞湘幼小的心靈裏的求知欲,枯燥的口訣在亞湘看來,真是奧妙無窮。這是亞湘最初與計算的接觸。上到小學三年級時,媽媽把他叫到跟前望著比飯桌高不了多少的亞湘說:“你學的東西已經比媽媽多了,媽媽教不了你啦,從現在起,你可要全靠自己,好好向老師學。”

媽媽神情的教誨,潛移默化的滋潤著亞湘幼小的身心,他常說:“沒有媽媽,哪有我的今天。”

1974年底,亞湘高中畢業回鄉。“年僅十五歲就當上了‘農民伯伯’”,亞湘常常這樣幽默的說。從高中畢業直至1978年考上大學前,他不僅什麼農活都幹過,而且還先後兼任過生產隊的出納、會計、群眾保管員。

1977年,恢複高考。他報了名卻趕回家去忙“雙搶”。臨近考試隻有一個來月時,他才向生產隊長請假全脫產複習。老師說他考上一所好大學的希望是最大的,但建議他報考本省的湘潭大學,這樣,把握是最大的,何況,老師們都深知,亞湘最大的願望是將來在本省工作,能在父母膝前盡孝。

1978年3月,他進了湘潭大學數學係計算數學專業學習。誰知這第一步竟讓他與計算數學結下了永遠的緣分。

從入大學校門的第一天起,亞湘就暗暗立下誓言:決不虛度年華。

學校距離湘潭市中心十多公裏,四周都是農田。在亞湘入校時,教研樓還在興建之中,學校裏已經建好的建築隻有一個食堂和幾棟學生宿舍。老師們都住在附近的農民家裏。上課則臨時借用附近一所中學的教室。宿舍與教室之間隔著很長的距離,若是趕上刮風下雨,學生們不得不踩著泥濘的路,奔走於學校與宿舍之間。由於交通不便,湘大離市區的距離,顯得比實際距離遠的多。遠有遠的好處。市區的喧嘩、熱鬧都不曾在這裏留下痕跡。“這是一片淨土。”今天袁亞湘依然這樣認為。難怪去過湘大的人,都無不感慨的說:“這裏如同世外桃源,是個讀書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