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造紙術簡史(2)(1 / 3)

在“蔡侯紙”的推動下,東漢人孔丹還發明了著名的“宣紙”,它因盛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蔡侯紙”雖然已經很好,但仍有易變黑變黃,且易剝落的缺點。孔丹就嚐試製造一種經久不變的紙。他在宣城一棵檁樹的樹幹上發現了一層雪白的東西,像一張薄薄的膜,柔軟且纖韌。孔丹後經反複實踐,終於發明了用檁樹皮和蓼草作原料的紙,即宣紙。宣紙又叫“四尺丹”,是為紀念孔丹而得名。它是國畫藝術的重要載體,使我國的國畫藝術興盛2000年而不衰。宣紙的製造因原料變遷而不斷進步,唐代永徽年間,宣州和尚以沉香、楮樹造紙;明清兩代,隨著印刷和作畫業的發展,在造紙原料方麵,不再局限於檀皮紙。製造技術方麵也有較大的提高,例如:施以膠肌、染色、上蠟、砑光、灑金、描金、刻花、印花等工藝,都已具備了較高的水平。19世紀末,宣紙還曾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

造紙術的改進

東漢以後,我國的造紙技術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得到改進,紙的品種也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原料來源也越來越廣泛。這使我國在此後的1000多年時間裏,一直是世界上造紙技術最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產紙國。

在3~4世紀時,紙已基本取代了帛、簡,成為中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原料除了麻類等東西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從設備情況看,出現了可以活動的簾床紙模,把一個活動的簾床放到櫃架內,可以反複地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大大提高了工效。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堿液煮和舂搗,從而進一步清除了原料中的木素、果膠、油質等雜料,使非纖維性的東西更為減少,因而使紙的質量大為提高。同時還出現了不少新品種的紙,比如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敦煌石窟和新疆沙磧出土的屬於這一時期的紙張,紙質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麵平滑,可謂“妍妙輝光”。《拾遺記》還記載了晉武帝曾用“側理紙”賞賜臣下。這種紙是南方人用水笞做成的,呈顯青綠色,非常名貴。現在,我國博物館中仍存有這種紙的實物。“發箋”紙也在這個時期出現,這種紙又稱“苔紙”,是在紙漿中加入少量水苔製成,表麵呈現出不規則的彩色紋理。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家賈思勰在他的《齊民要術》一書中,用兩篇文章專門記述當時的造紙技術,詳細說明了處理楮皮原料和染黃紙的方法。

隋唐五代時期,中國除了繼續生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檁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其中,竹紙的使用更為廣泛,在唐宋之際得到較大的發展。

因為南方盛產竹子,所以,利用竹子造紙,確實對造紙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無疑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進步。

唐代還出現了“金花紙”,又稱做“冷金紙”。它是將金銀箔或金銀粉附著在有色紙上,互相襯托,顯得非常華麗奪目。據史書記載,大詩人李白題寫的牡丹詩就是用的金花箋。唐代不僅有多種多樣的紙,而且紙的生產地也已遍布全國。據《唐六典》記載,當時益州(今成都)產有大小黃白麻紙,杭州、越州(今紹興)等地產案紙;而包裝茶葉、糊窗戶和送葬用的紙錢等,也都有專門生產。尤其是色紙的大量生產,是造紙術的一個重大進步。歐洲在17世紀以後才出現了用礦物染料的色紙,這比我國晚了1000多年。

隋唐之間,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激勵了印書業的興起和發展,進而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和質量都有較大提高,價格不斷下降,各種紙製品不斷深入民間日常生活之中。較名貴的紙有唐代的“硬黃”和五代的“澄心堂紙”,以及水紋紙和藝術加工紙。據載,北宋時的宋祁在嚴冬大雪天裏,圍著火爐,點著蠟燭,周圍由仆女服侍,用“澄心堂紙”著《唐書》列傳,在士大夫中傳為美談。唐代的繪畫藝術作品已有不少被印刷在紙張上,反映了當時造紙技術的提高。

進入宋代以後,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展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印刷用紙數量越來越大,也促進了造紙技術的迅速提高。油紙在此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唐朝時曾用桐油等油料來塗紙,做成油紙,用來裱糊窗戶或做雨傘。宋代時則出現了蠟塗的紙,這種油紙表麵光滑,透明度高,抗水性強,並有防蛀作用。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又進一步用白色礦粉塗在紙上,再塗蠟,就塗成了所謂“粉蠟紙”。歐洲在19世紀中期才出現了類似的蠟質塗布紙,比我國還是晚了1000多年。自宋代開始出現紙幣,到明清時期紙幣所用紙在質量上已相當高了。水紋紙的質量在宋代有很大的提高。這種紙在陽光下一照,可以看到裏麵有透明的花紋,我國的人民幣就是用水紋紙製造的,故宮博物院中現在還存有宋代水紋紙的實物。歐洲直到13世紀才在意大利製造出水紋紙,比我國晚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宋代防蛀紙的發展也為書畫的長期保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起初,人們用黃檗汁染色的黃紙,因汁中含有小柏堿,可起到殺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