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清高宗弘曆(1 / 3)

弘曆:1736年-1795年在位,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第四子,性格仁厚。在位60年,勤玫愛民,任用賢才,勵精圖治;貫徹祖宗之法,寬宏互濟,輕徭薄賦,開浚河道,致力生產發展,為民謀福;編撰典誌書籍,保存文化遺產;武功卓著,加強統一,屢次平定準噶爾、大小金川及安南,使大清四海升平。但也寵信奸臣和珅,蠹壞國家肌體。退位4年後,無疾而終,終年89歲,死後葬於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裏昌瑞山)。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敫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史稱乾隆皇帝。

疑竇重生弘曆的身世之謎

弘曆一生文治武功,可謂一代英主,可是縈繞不去的卻是他的身世之謎。據官方記載弘曆是胤禛帝的第四子,自幼得到祖父玄燁帝的寵愛,但是,對於他的出身後世卻是眾說紛紜。他的出生地究竟在哪裏?弘曆出生地的疑案揭開他身世之謎的序幕。他的生母是誰?不同的史學家有著不同的見解。然而揭開這些迷案的最根本的問題是弘曆的生父是誰?真的是胤禛嗎?

清末,上自官僚縉紳,下迄婦孺百姓,幾乎人人皆知這麼一個傳說,清初的某個皇帝是浙江海寧陳家的兒子。這個皇帝是誰昵?有人便說是皇帝弘曆。這一傳說也見於一些私家所寫的稗官野史之中。《清朝野史大觀》卷一《高宗之與海寧陳氏》一文有這樣的記敘:胤禛當皇子時,與海寧陳氏很好,兩家來往頻繁。這一年恰巧兩家在同月同日同時辰生子。隻是胤禛家為女孩,陳家為男孩。胤禛命人抱來看看,卻偷偷把孩子換了。陳家發現孩子被換,大驚失色。但迫於對方權勢,不敢追究,也不敢聲張。不久玄燁去世,傳皇位於胤禛。胤禛即位後,陳氏一門數人也都官至顯要。以後弘曆帝即位,對陳氏更是禮遇有加。弘曆六次南巡江浙,其中四次都到過海寧陳家,最後一次臨走時步至中門,對陳氏說:“以後若非皇帝親臨,這門不要輕易打開。”從此這座門就再也沒被打開過了。

持上述觀點之人還提出另外一些證據,海寧陳氏的宅堂中有兩方皇帝親筆書寫的匾額,一方題為“愛日堂”,一方題為“春暉堂”。“愛日”一詞,是從漢辭賦家楊雄《孝至》一文“孝子愛日”中來的,後世把兒子侍奉父母之日叫愛日。“春暉”一詞是從唐代孟郊《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中來的。後人常以春暉來比喻母愛。這兩方匾額的題詞內容都有兒子尊敬和孝順父母的意思。後來,與海寧陳氏的兒子相交換的那個女孩便在海寧陳家成長,到了婚嫁年齡便嫁與江蘇常熟蔣氏,蔣氏專門為她築了一座小樓,後世稱之為“公主樓”。這些史料更讓人堅信弘曆是漢人之子。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反對的意見。胤禛有皇子十個,公主六個。弘曆是其第四子,推及情理根本沒有把別姓的孩子換來當自己孩子來繼承皇位的必要性。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論證。

其次,從清代皇帝與海寧陳氏的關係來看,純是君臣友誼。陳氏是清初的名門望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陳家曆代都仕途通達,官居高職,煊赫一時。雍正初年,為了滿足錢塘江下遊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大舉修建浙江海塘。但胤禛忙於政務,而且海潮衝刷堤岸的危害還未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因此未能親自前往。弘曆即位後,對這項工程非常重視,數次南巡,有四次來到海寧勘察,那麼既到海寧,總得有個合適的住所,而陳氏是康、雍、乾三朝宰輔,其家園是海寧名勝,亭台樓榭,花木扶疏,自然就成為接駕駐蹕之處。這個園子本叫“隅園”,弘曆把它改名為“安瀾園”。“安瀾”即水波不興之意,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帝臨視海寧,是為了巡視海塘工程,而不是為了探視父母。

至於那兩塊匾額,據史學家孟森考證,清國史館編纂的《陳元龍傳》中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玄燁在便殿召見群臣,說:“你們家中各有堂名,不妨當場寫給我。我寫出來賜給你們。”陳元龍奏稱,父親年逾八十,故擬“愛日堂”三字。《海寧州誌》還提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因陳元龍胞弟陳維坤的妻子黃氏寡四十一年(1715年)便禦書“節孝”兩字賜之,又賜以“舂暉堂”匾額。這就是說,兩方匾額的題詞,是玄燁根據臣下的請示書寫的,與孝敬父母的意思根本沒有任何聯係。因而,說弘曆是漢人之子隻是無稽之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