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我介紹(1 / 2)

我是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出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爾希臘移民區,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禦醫。公元前367年,17歲的我到當時希臘的文化中心雅典,進入柏拉圖的阿卡德米學園學習。由於我的勤奮好學,深受柏拉圖的喜愛,成為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但我的哲學思想在內容和方法上卻同柏拉圖老師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我在學園一共學習了20年,直到柏拉圖去世才離開學園。柏拉圖去世以後,我到小亞細亞各城邦去講學。公元前343年,也就是在我42歲時,應馬其頓王的邀請,我擔任了王子亞曆山大的老師。當時亞曆山大隻有13歲。公元前335年,我回到雅典,創辦一所學園,名叫呂克昂,又稱逍遙學派。我在這裏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達13年。亞曆山大王去世以後,我被迫離開雅典,並把呂克昂交給別人代為管理。

我的文藝理論著作傳世的有《詩學》和《修辭學》。《詩學》針對柏拉圖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就文藝理論上兩大根本問題作了深刻的論述。第一個問題是文藝與現實的關係問題。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而藝術作品則是摹本的摹本。這樣柏拉圖就否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因而也否定了藝術作品的真實性。而我則認為藝術作品所模仿的對象是“人的行動、生活”,這樣就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第二個問題是文藝的社會功用問題。柏拉圖把感情當作人性中的卑劣部分,認為那是逢迎人心的非理性部分,損害了理性,使人失去對感情的控製。而我則認為感情是人所不可少的,是對人有益的。因為悲劇的功用在於引起憐憫與恐懼的感情,使這種感情得到宣泄,這樣,人的心理就恢複了健康。另一種解釋是,使這種感情得到陶冶,也就是說,使憐憫與恐懼保持適當的強度,借此獲得心理上的平衡。總之,我認為悲劇對社會道德可以起良好的作用。

此外,我認為人的靈魂分成三部分。(1)植物的靈魂。這是最低級的靈魂,主要表現在營養、發育、繁殖、生長等生理方麵;(2)動物的靈魂。這是靈魂的中級部分,主要表現在本能、感覺、情感、欲望等方麵;(3)理性的靈魂。這是靈魂的高級部分,主要表現在認識與思維方麵。與此相結合的則涉及到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國家培養有教養的公民和治國人才,而且要發展個人的天性,使年輕一代得到和諧發展,為將來的美好生活作準備。

為了實現這個教育目的,我主張順應靈魂的三個部分,對人進行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麵的教育。關於體育,我認為體育的目的是使兒童身體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意誌。在三個方麵的教育中,體育應放在首先的位置,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參加戰爭和過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我還主張對兒童的體育訓練應該適度,因為過度的訓練和不足的訓練都會損壞兒童的健康。因此我反對斯巴達式的操練,主張“在體育訓練中應把高貴的東西,而不是什麼獸性的東西,放在第一位。”同時我還認為,為了兒童的健康,不僅要進行體育訓練,還要注意適當的飲食。

關於德育,我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人的美德。

當人的各種天賦職能都得到滿足,並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領導下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展時,人就是一個有美德的人。

或者說,當一個人的感情、欲望為理性所控製時,人就產生美德。我還認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由適當的動機和適當的方式來感受這些感覺,就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而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例如在莽撞與怯懦之間有勇敢,在吝嗇與浪費之間有慷慨,在怕羞與無恥之間有謙虛,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謙虛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為了培養美德,不僅要認識美德的意義,而且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就是說要通過實踐來進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