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我介紹(1)(1 / 2)

我是春秋末期的魯班,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出生在一個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耳濡目染中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我是一位技藝工匠和建築家,但經常被認作是一位機械師。雖然我受到的教育非常少,但我在工作中是通過估計、直覺、靈機或單純的一般感覺來進行的,因此,我的技能是以工作經驗和感覺為基礎,而不是任何偉大的理論研究或思想。當然,這種良好的裝配技能如木工技術,適合傳授給後人。這些技巧可以學但不能用文字傳遞,因為手藝人能夠展示所做的現象,不能用邏輯術語表達。我曾著作過一本《魯班經》,或叫《魯班指南》。這是一本為工匠和建築者提供綜合技術、風水、探測實用建議的技能指南。這本書公開了一係列實例來展示木結構的施工,木工中的鋸工,各種房屋、橋梁和亭,局部的建築。這裏可以用眾所周知的敦煌壁畫中一個處於施工的亭作一比較。在這幅圖畫中有一座曾欲使其成為一個天文台的塔式建築。在這之後的傳記主要是大量涉及林木砍伐,支柱的架設,特有的單柱和雙柱構架,糧倉的建造,以及鍾塔式建築、避署房屋、家具、手推車、方平板鏈泵、活塞風箱、算盤和其他東西的製造。精密的規格和尺寸都是用經驗知識所點綴的(這裏的經驗知識是關於吉日和不吉日,摩力咒符的圖形和與之相應的祭品方麵的知識。由於這本書魔術的成分超過技術本身很多,這樣,最後使我們感覺到一個“特征”建築物,是用驅除或帶來運氣的妖術和固定的保佑符咒來敘述的——編者注)。

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轉變時期和出現一場技術革命的時期,當時機械工和工匠隻憑眼前的感覺進行製造。技工們往往遭到那些受到教育的官員們的嘲笑,卻不能用言詞回答誹謗者提出的許多問題——僅能用雙手來製作。學者們對機械發明有許多置疑,所以我和我的同行們就用手工製品帶來的工匠地位的變化。

為了便於工作,我發明了很多木匠工具,例如:刨。以前木匠僅用斧子和刀來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結果即使幹得很好,也難以令人滿意。後來我通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自己使用的刀片越薄,所製造出來的表麵越平,幹起來也越容易。這樣,這種刨逐漸地從工作的實踐中加以演變,最初用較薄的斧刀片,後來用一個刀片固定到一塊木頭上再橫穿以手柄,最後刀片固定到木槽中——這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刨。我的妻子也是一位發明家,她給予了我很多啟發。當我刨平木料時,她不得不站在木料的一端握住粗糙的厚板。由於她還要盡其他的義務,做這樣的事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她為刨木工作台發明了一個木槽以抵住我刨木撞擊的壓力,使刨木成為可由一個人來幹的工作(後人稱由她發明的木槽被稱為班妻——編者注)。

墨鬥。我發明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鬥(用於設定建築工程),這項發明是受到母親的啟發。

當時母親正在剪裁和縫製衣服,我注視著這一切,見她是用一個小粉末袋和一根線先打印出所要的裁製的形狀。墨鬥我把這種做法轉到一個墨鬥中,通過一根線(用墨汁浸濕的線)捏住其兩端放到即將製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線條。最初需由我和母親握住線的兩端。後來我的母親建議他做一個小鉤係在此線的一端,這樣就把她從這種雜活中解脫出來,使之可由一個人來進行(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工匠們至今仍稱這種墨鬥為班母——編者注)。

魯班給“斧頭”加塊鐵片,裝上木座,製出世界上首把刨子。

尺子。我還有一發明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編者注)。

鋸。一次我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我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我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這時,我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我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於是我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我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於是我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裏,讓他準備一塊像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我有了這個人工製作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準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石磨。我曾經看到一位老婦人在使用搗捶和臼時費了很大力氣,我反複考慮後,做了兩塊厚石頭片切成圓柱,然後在其表麵做上孔洞空心,一個放在另一個上麵,將麥子和米置於其間,當上麵的圓柱轉動時,粉末(或麵粉)便出來了傘。這項發明是歸於我的妻子的。在我所處那個年代,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麵而不能外出。我曾圍繞著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一天,我的妻子模仿我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妻子對我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而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裏提供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