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造紙術的發明和革新(2 / 3)

早在商代以前,中國的先民已能植桑養蠶,繅絲織絹。對於次繭一般將其加工成絲綿:把次繭用水煮沸,脫除膠質,用手工把繭剝開,加以清洗,再浸沒在水中的篾席上,用棒反複捶打,直到蠶衣被搗碎,蠶繭散開連成一片,絲綿即成。這種方法叫“漂絮法”,最早見於戰國時代。《莊子·逍遙遊》說:“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辟為事。”即“浮”意,“僻”為“漂”的意思,“辟”即絮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宋國人多以漂絮為業,能做防手龜裂的藥。漂絮法以製絲綿為主要目的,但每次漂絮完畢,總有一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晾幹後即可得一層殘絮交織的薄片,這就是絲絮紙。既然絲織的縑帛可以書寫,那麼絲絮紙也可用於書寫。但是殘絮有限,產量不多,價錢也較貴,加上易於腐壞,不能長期存放,所以難以普及推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麻類植物的國家之一,大麻盛產於黃河流域,苧麻多植於南方。麻紡首先一道工序就是漚麻,利用水中的微生物分解麻類韌片纖維中的膠質,從而達到脫膠的目的。《詩經·陳風》中寫道,“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佇”。《詩經·周南》中也說:“葛之覃兮,施於中穀,維葉莫莫。是刈是,為締為絡,服之無敦。”“刈”是“割”的意思,是“煮”的意思,“緒”表示細布,“絡”為粗布。可見當時已發展到運用煮製的方法來脫膠。據對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苧麻布的分析,當時已采用草木灰或石灰的水來煮漚麻類,以使其脫膠。

麻類植物的脫膠及稍後加工成較細麻絲的工藝,和製絲綿的漂絮法一樣,都為造紙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上的借鑒。通過對古紙的分析,參考傳統的手工造紙技術,古代造紙工藝應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將大麻、苧麻等原料洗淨切碎;第二,將切碎的原料在石灰或草木灰的堿性水溶液中浸漚,以除去其中的果膠、色素及木素;第三,將已除去膠質的纖維在石臼中舂搗成漿;第四,反複清洗已搗碎成漿的纖維素,再製成棉絮狀,用竹席或絲製網篩抄出一層纖維薄片,曬幹或晾幹後即成紙。以上造紙工序的技術基本上已包含在漚麻、漂絮的工藝之中,在屢見絲絮薄片和麻縷現象的啟迪下,發明造紙術是可以想像的。

早期的造紙技術顯然不會很完備,所造的紙的質量也不穩定,例如出土的灞橋紙結構就比較鬆散,其中還有沒被切斷的較長麻纖維。加上紙被人們認識要有個過程,造紙技術的推廣更需要一個動因,產量有限的紙張很難取代簡牘、縑帛等書寫材料,有條件的王公貴族寧可用縑帛,也不會使用紙。所以在造紙術發明的初始階段,即在西漢時期,甚至在東漢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書寫的主要材料仍是簡牘和縑帛。例如,1973~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葬中先後發現了900多枚竹簡和2萬多字的帛書及5幅精美的彩繪帛畫。這就是當時南方使用簡牘和縑帛為書寫材料的一個反映。改變這一狀況,使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要歸功於蔡倫。

蔡倫和造紙術的改革發展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今湖南耒陽)人也……永元九年(97),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蔡倫像法。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漢和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據考《後漢書》這一記載是來自《東觀漢紀》的“蔡倫傳”,該傳是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延篤等人根據漢桓帝的指示撰寫的。蔡倫卒於漢安帝建光元年(121),時代相去不遠,所以延篤等人的記載是可信的。

晉張華(232~300)的《博物誌》亦雲:“蔡倫始搗故漁網造紙。”董巴(3世紀人)的《輿服誌》雲:“東京有蔡侯紙,即倫也,用故麻,名麻紙,木皮名穀紙,用故漁網,名網紙也。”南朝劉宋的盛弘之在《荊州記》中寫道:“倫始以漁網造紙,縣人今猶多能作紙,蓋倫之遺業也。”這些記載一再表明蔡倫其人其事是有充分根據的。

蔡倫在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太監,建初中為小黃門,漢和帝永元元年(89)升中常侍,永元九年(97)兼少府尚方令。東漢時少府下屬的尚方相當於皇室的手工工場,專門製作禦用器物。在蔡倫主持下,尚方製造了大量精美的禦用器物。而使蔡倫名垂青史的是,在他任尚方令期間,總結了零散的民間造紙術,加以革新,利用尚方的有利條件,造出了一批質地良好的紙,於漢和帝永元十七年(105)獻給了漢和帝劉肇,受到了表彰和重視,紙和造紙術從此為人們所推崇。漢安帝元初元年(114),蔡倫被封為“龍亭侯”,人們稱尚方所造的紙為“蔡侯紙”。漢安帝建光元年(121),蔡倫因卷入宮廷鬥爭而被迫服毒自殺。根據以上的史料,蔡倫作為一個造紙專家,其貢獻有: